【离散数学】1. 数理逻辑

news/2024/5/21 14:48:07/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qq_40479037/article/details/129121434

1.数理逻辑
2. 集合论
3. 代数系统
4. 图论

离散数学:研究离散量结构及相互关系的学科

  • 数理逻辑
  • 集合论
  • 代数系统
  • 图论

逻辑:研究推理的科学

数学方法:引进一套符号系统的方法

数理逻辑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形式逻辑的科学,即使用符号化系统研究推理的方法。又称符号逻辑。

1. 数理逻辑

1.1 命题逻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1 命题

命题:具有确定真值的陈述句

  • 断言:一个 陈述句
  • 真值:命题的结果为真,真值为真;命题结果为假,真值为假

悖论:真假无法确定的断言称为悖论

命题分类

  • 原子命题(本原命题):一个不能分解成更简单的命题
  • 复合命题:由联结词,标点符号和原子命题复合构成的命题

1. 命题联结词

命题演算中的运算符

  • 命题和原子命题通过 命题联结词 构成新的 复合命题
否定词¬

P表示命题,¬P(P的否定)表示P不真

P¬P
01
10

注:

  • P:都是… ;
  • ¬P:不都是
    • ≠\neq= 都不是
合取∧

若P和Q都是命题,则 “P并且Q” 这一命题表示为 P∧Q(P和Q的合取)

PQP∧Q
000
010
100
111
析取∨

若P和Q命题,那么 “P或Q” 这一命题表示为 P∨Q(P和Q的析取)

  • 可兼或:不排除P、Q都会发生

    如:

    1. P:今晚我写字;Q:今晚我看书。为可兼或
    2. P:他今年30岁;Q:他今年40岁。为排斥或
PQP∨Q
000
011
101
111
蕴含词(条件次)→

设P和Q是命题,新命题 “P蕴含Q” 表示为 P→Q(P蕴含Q)

  • P:前提、假设或前件
  • Q:结论、后件

蕴含式 P→Q 的多种陈述方式

  • 若P,则Q
  • 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 Q每当P:只要P就Q;因为P所以Q
  • P仅当Q:只有Q,才P;除非Q,否则¬P
PQP→Q
001
011
100
111

理解:Q表示没有犯罪,P表示证据,如果没有证据,则无法证明Q犯罪了

应用:P→Q为假,当且仅当P真Q假

  • 以假的条件为前提,不管结论真假,新命题 P→Q 都是真的
  • 以真的条件为前提,结论的真值就是新命题 P→Q 的真值

蕴含式 P→Q 的关联命题

  • 逆反命题:¬Q→¬P
  • 逆命题:Q→P
  • 反命题:¬P→¬Q

蕴含式分类(不重要)

  • 因果蕴含:用于断言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因果或实质关系
    P:G是正方形,Q:G的四边相等
  • 实质蕴含:前提和结论之间无因果或实质关系,这种蕴含式叫实质蕴含
    P:桔子是紫色的,Q:大地是不平的
等值(双条件词)↔

设P和Q是命题,新命题 “P等值于Q” 表示为 P↔Q(P等值于Q)
多种陈述方式

  • P是Q的充要条件
  • P当且仅当Q
PQP↔Q
001
010
100
111

P↔Q⟺(P→Q)∧(Q→P)⟺(P∨Q)∧(¬P∨¬Q)P\leftrightarrow Q\iff(P\rightarrow Q)∧(Q\rightarrow P) \iff (P∨Q)∧(¬P∨¬Q) PQ(PQ)(QP)(PQ)(¬P¬Q)

与非

P↑Q⟺¬(P∧Q)P\uparrow Q \iff ¬(P∧Q)PQ¬(PQ)

PQP ↑\uparrow Q
001
011
101
110

1.P↑P⟺¬(P∧P)⟺¬P2.(P↑Q)↑(P↑Q)⟺¬(P↑Q)⟺P∧Q3.(P↑P)↑(Q↑Q)⟺¬P↑¬Q⟺P∨Q\begin{aligned} 1.& P\uparrow P\iff ¬(P∧P) \iff ¬P\\ 2. &(P\uparrow Q) \uparrow(P\uparrow Q) \iff ¬(P\uparrow Q) \iff P∧Q\\ 3.&(P\uparrow P)\uparrow(Q\uparrow Q) \iff ¬P\uparrow¬Q \iff P∨Q\\ \end{aligned} 1.2.3.PP¬(PP)¬P(PQ)(PQ)¬(PQ)PQ(PP)(QQ)¬P¬QPQ

或非

P↓Q⟺¬(P∨Q)P\downarrow Q\iff ¬(P∨Q)PQ¬(PQ)

PQP ↓\downarrow Q
001
010
100
110

1.P↓P⟺¬(P∨P)⟺¬P2.(P↓Q)↓(P↓Q)⟺¬(P↓Q)⟺P∨Q3.(P↓P)↓(Q↓Q)⟺¬P↓¬Q⟺P∧Q\begin{aligned} 1.& P\downarrow P\iff ¬(P∨P) \iff ¬P\\ 2. &(P\downarrow Q) \downarrow(P\downarrow Q) \iff ¬(P\downarrow Q) \iff P∨Q\\ 3.&(P\downarrow P)\downarrow(Q\downarrow Q) \iff ¬P\downarrow¬Q \iff P∧Q\\ \end{aligned} 1.2.3.PP¬(PP)¬P(PQ)(PQ)¬(PQ)PQ(PP)(QQ)¬P¬QPQ

2. 联结词优先级

  • 强弱顺序 ¬ > ∧ > ∨ > → > ↔
  • 相同的运算符,按从左至右的顺序计算,括号可省略
  • 最外层的圆括号可以省略
    如:(¬((P∧¬Q)∨R)→((R∨P)∨Q)) 可写成 ¬(P∧¬Q∨R)→R∨P∨Q

3. 命题翻译

  1. 设P:明天下雨,Q:明天下雪,R:我去学校
    • 如果明天不是雨夹雪,则我去学校:¬(P∧Q)→R
    • 如果明天不下雨且不下雪,则我去学校:¬P∧¬Q→R
    • 如果明天下雨或下雪,则我不去学校:P∨Q→¬R
    • 明天,雨雪无阻,我一定去学校:P∧Q∧R∨¬P∧Q∧R∨P∧¬Q∧R∨¬P∧¬Q∧R
    • 当且仅当明天不下雪且不下雨时,我才去学校:¬P∧¬Q↔R
  2. 说小学生编不了程序或说小学生使用不了个人计算机,那是不对的
    设P:小学生会变成,Q:小学生会用个人计算机
    ¬(¬P∨¬Q)
  3. 若不是他生病或出差了,我是不会同意他不参加学习的
    设P:他生病了,Q:他出差了,R;我同意他不参加学习
    ¬(P∨Q)↔¬R 或 P∨Q↔R

4. 联结词归纳

一个联结词集合,用其中联结词构成的式子足以把一切命题公式等价表达出来,则这个联结词集合称为全功能的

{¬,∨}、{¬,∧}及其变形都是全功能集\begin{aligned} \{¬,∨\}、&\{¬,∧\}及其变形都是全功能集 \end{aligned} {¬,}{¬,}及其变形都是全功能集

判断联结词集合A是不是全功能集,选全功能联结词集合B,若B中每一联结词都能用A中联结词表示,则A是全功能的

1.1.2 命题公式

命题变元:以”真“、”假“为变域的变量

  • T和F称为命题常元

  • 原子公式:单个命题变元或命题常元

命题公式定义:由命题、命题联结词、命题常元、命题变元组成的符号串,满足下列条件

  1. 单个原子公式是命题公式
  2. 如果A和B是命题公式,则由命题联结词关联的A和B也是命题公式
  3. 命题公式是 有限的

命题公式的指派

有 n 个命题变元的命题公式( P1,P2,...,PnP_1,P_2,...,P_nP1,P2,...,Pn ),命题变元的真值有 2n2^n2n 种不同的组合。每种组合为一个指派

  • 对应每一指派,命题公式得到确定的值,即命题公式成为命题。

1. 重言式

重言式(永真式):对所有指派,命题公式的取值均为 T
矛盾式(永假式):对所有指派,命题公式的取值均为 F

  • 偶然式:不是永真式及永假式
  • 可满足的:一个公式至少存在一个指派使其值为真
  • 非永真:一个命题公式至少存在一个指派使其值为假
重言式性质
  1. 重言式的否定是矛盾式,矛盾式的否定是重言式
  2. 重言式的合取、析取、蕴含、等值等都是重言式
两类重要的重言式
恒等式(真值为1的等值式)

由相同命题公式组成的命题组 A(P1,P2,...,Pn)A(P_1,P_2,...,P_n)A(P1,P2,...,Pn)B(P1,P2,...,Pn)B(P_1,P_2,...,P_n)B(P1,P2,...,Pn) ,如果 A↔B 是重言式,则对A与B的任何指派都有相同的真值(全0或全1),则 A恒等于B 或 A等价于B。记为 A⟺BA \iff BAB (逻辑恒等式)

逻辑恒等式描述
¬¬p ⟺\iff P双否定
P ∨ P ⟺\iff P等幂律
P∧P ⟺\iff P等幂律
P ∨ Q ⟺\iff Q ∨ P交换律
P∧Q ⟺\iff Q∧P交换律
(P∨Q)∨R ⟺\iff P∨(Q∨R)结合律
(P∧Q)∧R ⟺\iff P∧(Q∧R)结合律
P∨(Q∧R) ⟺\iff (P∨Q)∧(P∨R)分配律
P∧(Q∨R) ⟺\iff P∧Q∨ P∧R分配律
¬(P∨Q) ⟺\iff ¬P∧¬Q德摩根律
¬(P∧Q) ⟺\iff ¬P∨¬Q德摩根律
P∨(P∧Q) ⟺\iff P吸收律
P∧(P∨Q) ⟺\iff P吸收律
P→Q ⟺\iff ¬P∨Q蕴含表达式
P↔Q ⟺\iff (P→Q)∧(Q→P)
⟺\iff (¬P∨Q)∧(¬Q∨P)
⟺\iff ¬P∧¬Q ∨ Q∧P
等值表达式
P∨¬P ⟺\iff T排中律
P∧¬P ⟺\iff F矛盾律
P→Q ⟺\iff ¬Q→¬P逆反律
永真蕴含式

如果 A→B 是以永真式,则称为永真蕴含式,记为 A ⇒\Rightarrow B(A永真蕴含B)

证明蕴含式永真

方法一:真值表

方法二:命题演算

永真式推导
P⇒\RightarrowP∨Q¬P∨P∨Q=T∨Q=T
P∧Q⇒\RightarrowP¬(P∧Q)∨P=¬P∨¬Q∨P=T
P∧(P→Q)⇒\Rightarrow Q¬(P∧(P→Q)∨Q=¬P∨¬(¬P∨Q)∨Q
=¬P∨P∧¬Q∨Q=¬(P∧¬P∨Q∧¬Q)
=¬(F∨F)=T

方法三:分情况讨论 肯定前件,否定后件

  • 假定前件真,若能推出后件真,则此蕴含式真

  • 假定后件假,若能退出前件假,则此蕴含式真

例:证明 ¬Q∧(P->Q)⇒\Rightarrow¬P

  1. 真值表

    若前件真,则¬Q与P->Q为真,即Q为假,进而推出P是假,因而后件是真,满足蕴含式的定义

  2. 分情况讨论
    设P是真,即后件假,若能证明前件假,则为永真蕴含式
    (1) 若Q为真,则¬Q为假,P→\rightarrowQ为真,故 ¬Q∧(P->Q) 为假
    (2) 若Q为假,则¬Q为真,P→\rightarrowQ为假,故 ¬Q∧(P->Q) 为假
    故等式为永真蕴含式

方法四:将永真蕴含变为蕴含式与1等价
(A⇒B)⟺(A→B⟺1)(A\Rightarrow B) \iff (A\rightarrow B \iff 1) (AB)(AB1)

恒等式与永真蕴含关系

A⟺BA\iff BAB,就是 A⇒BA\Rightarrow BABB⇒AB\Rightarrow ABA 同时成立

恒等式和永真蕴含式的性质

传递性

  • 若 A⟺\iffB、B⟺\iffC,则 A⟺\iffC
  • 若 A ⇒\Rightarrow B、B⇒\RightarrowC,则 A⇒\RightarrowC

永真蕴含结合律

若A ⇒\Rightarrow B、A ⇒\Rightarrow C,则 A⇒\RightarrowB∧C

代入规则 (变形式)

用同一命题公式代替出现在重言式中的某个命题变元,所得的仍是重言式

  • 代入后所得公式称为原公式的代入实例

对于非重言式,不做代入运算,因为所得的代入实例性质不确定

替换规则 (真值不变)

若A⟺\iffB,在公式C中出现A的地方可替换为B,得到公式D,则 C⟺\iffD

  • 在公式C和D中,除替换部分外均相同,但对任一指派,A与B的真值相等,故C与D的真值也相等

代入规则和替换规则是命题演算的基础

2. 对偶原理

对偶公式:设有公式A仅有联结词∧、∨、¬。将A中∧、∨、T、F分别换为∨、∧、F、T得到公式 A∗A^*A ,则 A∗A^*A 称为A的对偶公式

  • 对偶是相互的
  1. 设A与 A∗A^*A 是对偶式关系

    P1,P2,...,PnP_1,P_2,...,P_nP1,P2,...,Pn 是出现于A和 A∗A^*A 的所有命题变元,则 ¬A(P1,P2,...,Pn)⟺A∗(¬P1,¬P2,...,¬Pn)¬A(P_1,P_2,...,P_n)\iff A^*(¬P_1,¬P_2,...,¬P_n)¬A(P1,P2,...,Pn)A(¬P1,¬P2,...,¬Pn)

  2. 等价命题公式的对偶式相互等价

    A⟺BA\iff BAB ,且A、B为由命题变元P1,P2,...,PnP_1,P_2,...,P_nP1,P2,...,Pn及联结词∧、∨、¬构成的公式,则 A∗⟺B∗A^*\iff B^*AB

  3. A⇒BA\Rightarrow BAB,且A、B为由命题变元P1,P2,...,PnP_1,P_2,...,P_nP1,P2,...,Pn及联结词∧、∨、¬构成的公式,则B∗⇒A∗B^*\Rightarrow A^*BA

3. 范式

将命题公式转化为其逻辑等价的标准形式

给定一个命题公式,范式一定存在,但不一定唯一,所以引入主范式,一个命题公式的主范式是唯一的

范式

基本积:若干命题变元及其否定的合取式
基本和:若干命题变元及其否定的析取式

  • P、P∧Q、¬P∧Q等都是基本积
  • P、P∨Q、¬P∨Q等都是基本和

单个命题变元,既是基本积又是基本和

性质

  • 一个基本积是永假式,当且仅当他只含有P、¬P形式的两个因子
    ¬P∧P=F
  • 一个基本和是永真式,当且仅当他含有P、¬P形式的两个因子
    ¬P∨P=T

析取范式:一个基本积之和的公式,如果与给定的命题公式A等价,则称它为A的析取范式

A⟺A1∨A2∨...∨An,n≥1,Ai是基本积A\iff A_1∨A_2∨...∨A_n,n\ge1,A_i是基本积 AA1A2...An,n1,Ai是基本积

任何一个命题公式的析取范式否是不唯一的,运算符最少的称为 最简析取范式

¬(P∨Q)↔(P∧Q)⟺¬(¬(P∨Q))∧¬(P∧Q)∨¬(P∨Q)∧(P∧Q)⟺(P∨Q)∧(¬P∨¬Q)∨(¬P∧¬Q)∧(P∧Q)⟺Q∧¬P∨P∧¬Q\begin{aligned} ¬(P∨Q)&↔(P∧Q) \\ & \iff¬(¬(P∨Q))∧¬(P∧Q)∨¬(P∨Q)∧(P∧Q)\\ & \iff(P∨Q)∧(¬P∨¬Q)∨(¬P∧¬Q)∧(P∧Q)\\ & \iff Q∧¬P∨P∧¬Q \end{aligned} ¬(PQ)(PQ)¬(¬(PQ))¬(PQ)¬(PQ)(PQ)(PQ)(¬P¬Q)(¬P¬Q)(PQ)Q¬PP¬Q

合取范式:一个基本和之积组成的公式,如果与给定的命题公式A等价,则称它是A的合取范式

A⟺A1∧A2∧...∧An,n≥1,Ai是基本和A\iff A_1∧A_2∧...∧A_n,n\ge1,A_i是基本和 AA1A2...An,n1,Ai是基本和

任何一个命题公式的合取范式否是不唯一的,运算符最少的称为 最简合取范式

¬(P∨Q)↔(P∧Q)⟺¬(¬(P∨Q))∧¬(P∧Q)∨¬(P∨Q)∧(P∧Q)⟺(P∨Q)∧(¬P∨¬Q)\begin{aligned} ¬(P∨Q)&↔(P∧Q) \\ & \iff¬(¬(P∨Q))∧¬(P∧Q)∨¬(P∨Q)∧(P∧Q)\\ & \iff(P∨Q)∧(¬P∨¬Q) \end{aligned} ¬(PQ)(PQ)¬(¬(PQ))¬(PQ)¬(PQ)(PQ)(PQ)(¬P¬Q)

极大项与极小项

极小项:在n个变元的基本积中,若每一个变元与其否定不同时存在,而两者之一必出现且仅出现一次

n个变元可构成 2n2^n2n 个不同的极小项

m0⟺¬P1∧¬P2∧...∧¬Pnm1⟺¬P1∧¬P2∧...∧Pn⋮m2n−1⟺P1∧P2∧...∧Pn\begin{aligned} m_0 &\iff ¬P_1∧¬P_2∧...∧¬P_n\\ m_1 &\iff ¬P_1∧¬P_2∧...∧P_n\\ \vdots\\ m_{2^n-1} &\iff P_1∧P_2∧...∧P_n \end{aligned} m0m1m2n1¬P1¬P2...¬Pn¬P1¬P2...PnP1P2...Pn

  • 极小项下标与指派真值关系:命题变元指派为1,命题变元的否定指派为0

极大项:在n个变元的基本和,每个变元与其否定不同时存在,而二者之一必出现且仅出现一次

n个变元可构成 2n2^n2n 个不同的极大项

M0⟺¬P1∨¬P2∨...∨¬PnM1⟺¬P1∨¬P2∨...∨Pn⋮M2n−1⟺P1∨P2∨...∨Pn\begin{aligned} M_0 &\iff ¬P_1∨¬P_2∨...∨¬P_n\\ M_1 &\iff ¬P_1∨¬P_2∨...∨P_n\\ \vdots\\ M_{2^n-1} &\iff P_1∨P_2∨...∨P_n \end{aligned} M0M1M2n1¬P1¬P2...¬Pn¬P1¬P2...PnP1P2...Pn

  • 极大项下标与指派真值关系:命题变元指派为0,命题变元的否定指派为1

极小项和极大项的性质

  1. 越交越小,(极大项)大交小(F)

    • mi∧mj⟺F,(i≠j)m_i∧m_j\iff F,(i\neq j)mimjF,(i=j)
    • ∧i=02n−1Mi⟺F∧_{i=0}^{2^n-1}M_i\iff Fi=02n1MiF
    • ¬mi⟺Mi¬m_i \iff M_i¬miMi
  2. 越并越大,(极小项)小交大(T)

    • Mi∨Mj⟺T(i≠j)M_i∨M_j\iff T(i\neq j)MiMjT(i=j)
    • ∨i=02n−1mi⟺T∨_{i=0}^{2^n-1}m_i \iff Ti=02n1miT
    • ¬Mi⟺mi¬M_i \iff m_i¬Mimi
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

主析取范式:一个由极小项之和组成的公式,且与给定的命题公式A等价

P∧T=P⟺P∧(Q∨¬Q)mi∨mk⟺∑(i,k)P∧T=P\iff P∧(Q∨¬Q) \\ m_i∨m_k \iff \sum(i,k) PT=PP(Q¬Q)mimk(i,k)

  • 一个命题公式的真值表是唯一的,因此一个命题公式的主析取范式是唯一的
  • 具有相同的主析取范式的命题公式,二者逻辑等价

主合取范式:一个由极大项之积组成的公式,且与给定的命题公式A等价

P∨F=P⟺P∨(Q∧¬Q)Mi∧Mk⟺π(i,k)P∨F=P\iff P∨(Q∧¬Q)\\ M_i∧M_k \iff \pi(i,k) PF=PP(Q¬Q)MiMkπ(i,k)

  • 一个命题公式的真值表唯一,因此一个命题公式的主合取范式是唯一的
  • 具有相同的主合取范式的命题公式,二者逻辑等价
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关系

代表极小项和极大项的下标是互补的,即二者一起构成 1,2,...,2n−11,2,...,2^n-11,2,...,2n1

主析取范式的个数

n个命题变元的命题公式,其数量是无限的,但任何一个命题公式都有等价的主析取范式

两个命题公式有相同的主析取范式,那两个命题公式属于一个等价类

n个命题变元可构造22n个主析取范式或主合取范式n个命题变元可构造2^{2^n}个主析取范式或主合取范式 n个命题变元可构造22n个主析取范式或主合取范式

当n=1,极小项有 21=22^1=221=2 ,即P、¬P,主析取范式有:

f1⟺Ff2⟺Pf3⟺¬Pf4⟺¬P∨P\begin{aligned} f_1\iff F & \\ f_2\iff P & \\ f_3 \iff ¬P &\\ f_4 \iff ¬P∨P \end{aligned} f1Ff2Pf3¬Pf4¬PP

1.1.3 推理规则和证明方法

1. 推理基本概念

论证:列出的前提和结论(待证的结论)若是文字形式,则将论证转化为命题形式

证明:有效论证的展开,由一系列命题公式根据推理规则得出

H1∧H2∧...∧Hn⇒CH_1∧H_2∧...∧H_n\Rightarrow CH1H2...HnC ,则称C是 H1∧H2∧...∧HnH_1∧H_2∧...∧H_nH1H2...Hn 的有效结论有效

  • 推理正确≠\neq=结论正确 :永真蕴含式为真不等价于结论是真;

    若再加上前提是真,则可得结论是真

    若前提是假,当结论为假时,蕴含式也可能为真

2. 常用的推理规则

假言推理(分离规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析取三段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规则P:在推导的任何步骤上都可以引入前提
  2. 规则T:在推导中,如果前面有一个或多个公式永真蕴含 S,则可以把S引入推导过程

例: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证明方法

不常用方法

  1. 无义证明法:P是假,则蕴含式是真
  2. 平凡证明法:Q是真,则蕴含式是真
直接证明法

假设P是真的,如果能推得Q是真,则 P→Q 是真

间接证明法(逆反证明法)

P→Q⟺¬Q→¬PP→Q\iff ¬Q→¬PPQ¬Q¬P ,若Q是假,且P是假,则 ¬Q→¬P¬Q→¬P¬Q¬P 是真,也就是 P→QP→QPQ 是真

一.逆反命题 P1∧P2∧...∧Pn→QP_1∧P_2∧...∧P_n→QP1P2...PnQ

间接证明:逆反公式是 ¬Q→P1∨P2∨...∨Pn¬Q→P_1∨P_2∨...∨P_n¬QP1P2...Pn ,只需证明至少有一个i,使 ¬Q→¬Pi¬Q→¬P_i¬Q¬Pi 是真

二.附加前提 P1∧P2∧...∧Pn→(P→Q)P_1∧P_2∧...∧P_n→(P→Q)P1P2...Pn(PQ)

CP规则(演绎定理):等价公式 P1∧P2∧...∧Pn∧P→QP_1∧P_2∧...∧P_n∧P→QP1P2...PnPQ

若结论为蕴含式,则前提可作为附加条件

三. P1∨P2∨...∨Pn→QP_1∨P_2∨...∨P_n→QP1P2...PnQ

分情况 证明:

P1∨P2∨...∨Pn→Q⟺¬P1∧¬P2∧...∧¬Pn∨Q⟺(¬P1∨Q)∧(¬P2∨Q)∧...∧(¬Pn∨Q)⟺(P1→Q)∧(P2→Q)∧...∧(Pn→Q)\begin{aligned} P_1∨&P_2∨...∨P_n→Q\\ &\iff ¬P_1∧¬P_2∧...∧¬P_n∨Q\\ &\iff (¬P_1∨Q)∧(¬P_2∨Q)∧...∧(¬P_n∨Q)\\ &\iff (P_1→Q)∧(P_2→Q)∧...∧(P_n→Q) \end{aligned} P1P2...PnQ¬P1¬P2...¬PnQ(¬P1Q)(¬P2Q)...(¬PnQ)(P1Q)(P2Q)...(PnQ)

反证法(归谬法)
  • 一致性:若公式 H1,H2,...,HnH_1,H_2,...,H_nH1,H2,...,Hn 的原子命题变元 P1,P2,...,PnP_1,P_2,...,P_nP1,P2,...,Pn 存在某一指派,使得命题变元的积 P1∧P2∧...∧PnP_1∧P_2∧...∧P_nP1P2...Pn 具有真值T,则命题公式集合 {H1,H2,...,Hn}\{H_1,H_2,...,H_n\}{H1,H2,...,Hn} 是一致的

反证法定理:设 {H1,H2,...,Hn}\{H_1,H_2,...,H_n\}{H1,H2,...,Hn} 是一致的,C是一命题公式,如果 {H1,H2,...,Hn,¬C}\{H_1,H_2,...,H_n,¬C\}{H1,H2,...,Hn,¬C} 是非一致的,则能从 H1,H2,...,HnH_1,H_2,...,H_nH1,H2,...,Hn 能推出 C。

欲证H1∧H2∧...∧Hn⇒C,只需证明H1∧H2∧...∧Hn∧¬C⇒F\begin{aligned} 欲证H_1∧H_2∧...∧H_n\Rightarrow C,只需证明H_1∧H_2∧...∧H_n∧¬C\Rightarrow F \end{aligned} 欲证H1H2...HnC,只需证明H1H2...Hn¬CF

  • ¬C:假设前提

1.2 谓词逻辑

命题是谓词形式的一种特殊情况

由于原子命题不可拆

1.2.1 谓词和量词

将原子命题拆分成三部分:个体词+谓词+量词

1. 个体词

个体:代表个体的变元叫个体变元

个体域(论述域):谓词公式中个体变元的取值范围
每个论述域都至少有一个个体

2. 谓词

可以理解为函数,表示变量间的某一种关系

  • 谓词:刻画个体的性质或个体间的关系的词
  • 个体用小写字母表示;谓词用大写字母表示

谓词(谓词命名式):F(x)、G(x,y)等

  • F(x):表示x是质数

n元谓词:表示n个个体间关系的谓词

  • 谓词常元:指定一个谓词的具体意义
  • 谓词变元:一个字母代表任意谓词
全总个体域

不同个体变元的论述域集合,可以理解为全体论述域大集合

  • 不同的论述对象需用不同的 特性谓词 加以刻画

例子:设F(x)表示“x是不怕死的”,D(x)表示“x是要死的”,M(x)表示“x是人”

  • 论述域是人类

    • “人总是要死的”—— ∀xD(x)\forall xD(x)xD(x)
    • “有些人不怕死”——∃xF(x)∃xF(x)xF(x)
  • 论述域:全总个体域

    • 由于论述域是全总个体域,故需要添加特性谓词M(x)
      人总是要怕死的——∀x(M(x)→D(x))有些人不怕死——∃x(M(x)∧F(x))\begin{aligned} 人总是要怕死的——\forall x(M(x)\rightarrow D(x))\\\\ 有些人不怕死——∃ \ x(M(x)∧F(x)) \end{aligned} 人总是要怕死的——∀x(M(x)D(x))有些人不怕死——∃ x(M(x)F(x))
特性谓词的加入规则
  • 全称量词,特性谓词作为蕴含式的前件加入
  • 存在量词,特性谓词作为合取项加入

在翻译命题时,遇到全称量词提取特性谓词作为前件,遇到存在量词,提取特性谓词作为合取项

3. 量词

全称量词

∀x\forall xx :“对一切x”、“对任一x”——变元的全称量化

存在量词

∃x :存在一x、至少有一x——变元的存在量化

变元x的全称量化或存在量化,量化的作用是约束变元

  • 量化后所得命题的真值与论述域有关
量化断言和命题的关系
  1. 论述域有限的

    ∀xP(x)⟺P(x1)∧P(x2)∧...∧P(xn)∃xP(x)⟺P(x1)∨P(x2)∨...∨P(xn)\begin{aligned} \forall xP(x) \iff P(x_1)∧P(x_2)∧...∧P(x_n)\\ ∃ xP(x) \iff P(x_1)∨P(x_2)∨...∨P(x_n) \end{aligned} xP(x)P(x1)P(x2)...P(xn)xP(x)P(x1)P(x2)...P(xn)

  2. 论述域可数无限

    ∀xP(x)⟺P(x1)∧P(x2)∧...∧P(xn)∧…∃xP(x)⟺P(x1)∨P(x2)∨...∨P(xn)∨…\begin{aligned} \forall xP(x) \iff P(x_1)∧P(x_2)∧...∧P(x_n)∧ \dots \\ ∃ xP(x) \iff P(x_1)∨P(x_2)∨...∨P(x_n)∨ \dots \end{aligned} xP(x)P(x1)P(x2)...P(xn)xP(x)P(x1)P(x2)...P(xn)

  3. 论述域不可数无限,无法表示

1.2.2 谓词公式

谓词演算的原子公式:不出现命题联结词和量词的谓词命名式 P(x1,x2,...,xn)(n=0,1,2...)P(x_1,x_2,...,x_n) (n=0,1,2...)P(x1,x2,...,xn)(n=0,1,2...)

  • P(x1,x2,...,xn)P(x_1,x_2,...,x_n)P(x1,x2,...,xn) 是n元谓词公式,其中 x1,x2,...,xnx_1,x_2,...,x_nx1,x2,...,xn 是个体变项

谓词演算的合式公式

  1. 谓词演算的原子公式是谓词演算公式
  2. 若A,B是谓词演算公式,则¬P、A∧B、A∨B、A→B、A↔B、∀xA(x)、∃xA(x)\forall xA(x)、∃ xA(x)xA(x)xA(x)是谓词演算公式
  3. 有限步骤的 1,2 构成的公式才是谓词演算公式

1. 自由变元与约束变元

辖域:紧接于量词之后的最小的子公式叫量词的辖域

约束变元:在辖域内的变元出现叫约束出现,辖域内的变元叫约束变元
自由变元:在辖域外的变元出现叫自由出现,辖域外的变元叫自由变元

代入规则与改名规则

对于谓词公式A(x),x不出现在y的量词辖域中,则称A(x)对y是自由的

代入规则 ≠\neq= 改名规则:代入规则——自由变元;改名规则——约束变元

改名规则

  • 若要改名,则该变元在量词及其辖域中的所有出现均需一起更改
  • 改名时,所选用的符号必须是量词辖域中未出现的符号,最好是公式中未出现的符号

代入规则

  • 在一公式中,任一自由个体变元可用另一个体变元代替,需全部替换该公式中的变元。且不能用约束变元的符号替换
  • 用以代入的变元与原公式中所有变元的名称都不能相同

2. 谓词公式的解释

解释I:由非空区域D和对谓词公式G中常项符号、函数符号、谓词符号有下列规则进行的一组指定

  1. 对每一个常项符号指定D中一个元素
  2. 对每一个n元函数符号指定一个函数
  3. 对每一个n元谓词符号,指定一个谓词

给定G的一个解释I,则G在解释I下有一个真值,记作 TI(G)T_I(G)TI(G)
若存在解释I,使得G在解释I下取值为真,则称G是可满足的,建成满足G
若G的所有解释I都满足I,则G为永真式(重言式)

1.2.3 谓词演算的永真式

1. 永真的定义

给定任一谓词公式A,如果在论述域E上,对公式A的谓词和个体变元进行上述两种指派,所得命题:

  1. 都真,则称 A在E上有效在E上永真
  2. 至少有一个是真,则称 A在E上可满足
  3. 都假,则称 A在E上永假在E上不可满足

给定任一谓词公式A,如果在任一论述域上,对上述两种指派

  1. A永真,则称 A永真有效
  2. A至少在一个域上可满足,则称 A可满足
  3. A永假,则称 A永假不可满足
永真的判定

若谓词公式A的个体域和谓词的解释是有限的,则可用真值表判定谓词公式A是否永真

2. 谓词公式的等价

两个任意谓词公式A和B,E是A、B公有的论述域,若对E上的任意解释所得的命题具有相同的真值,则称公式A和B 遍及E等价,即为 在E上 A⟺BA\iff BAB

A和B等价定义:A⟺BA\iff BAB任一论述域 上都等价

谓词演算的基本等价式

命题演算的永真公式也是谓词演算的永真公式

含有量词的谓词演算的基本永真公式

  1. 常元的量词辖域

    ∀xA⟺A∃xA⟺A\begin{aligned} \forall xA \iff A\\ ∃ xA \iff A \end{aligned} xAAxAA

  2. 量词辖域对命题常元的扩展和收缩

    ∀xA(x)∨P⟺∀x(A(x)∨P)∀xA(x)∧P⟺∀x(A(x)∧P)∃xA(x)∨P⟺∃x(A(x)∨P)∃xA(x)∧P⟺∃x(A(x)∧P)∀x(A(x)→B)⟺∃xA(x)→B∀x(B→A(x))⟺B→∀xA(x)∃x(A(x)→B)⟺∀xA(x)→B∃x(B→A(x))⟺B→∃xA(x)\begin{aligned} \forall xA(x)∨P \iff \forall x(A(x)∨P) \\ \forall xA(x)∧P \iff \forall x(A(x)∧P) \\ ∃ xA(x)∨P \iff ∃ x(A(x)∨P) \\ ∃ xA(x)∧P \iff ∃ x(A(x)∧P) \\ \forall x(A(x)\rightarrow B)\iff ∃ xA(x)\rightarrow B\\ \forall x(B\rightarrow A(x)) \iff B \rightarrow \forall xA(x)\\ ∃ x(A(x)\rightarrow B)\iff \forall xA(x)\rightarrow B\\ ∃ x(B\rightarrow A(x)) \iff B \rightarrow ∃ xA(x)\\ \end{aligned} xA(x)Px(A(x)P)xA(x)Px(A(x)P)xA(x)Px(A(x)P)xA(x)Px(A(x)P)x(A(x)B)xA(x)Bx(BA(x))BxA(x)x(A(x)B)xA(x)Bx(BA(x))BxA(x)

  3.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具有对偶性

    ¬(∀xP(x))⟺∃x¬P(x)¬(∃xP(x))⟺∀x¬P(x)\begin{aligned} ¬(\forall xP(x)) \iff ∃ x¬P(x)\\ ¬(∃ xP(x)) \iff \forall x¬P(x)\\ \end{aligned} ¬(xP(x))x¬P(x)¬(xP(x))x¬P(x)

  4. 量词的分配形式

    交起来的辖域小于分开交,并起来的辖域大于分开并

    • 对一切x,A(x)∧B(x)是真。等价于。对一切x,A(x)是真并且对一切x,B(x)是真
      ∀x(A(x)∧B(x))⟺∀xA(x)∧∀xB(x)\forall x(A(x)∧B(x)) \iff \forall xA(x)∧\forall xB(x) \\ x(A(x)B(x))xA(x)xB(x)

    • 存在一个x,使A(x)∨B(x)是真。等价于。存在一个x使A(x)是真或存在一个x使B(x)是真

      ∃x(A(x)∨B(x))⟺∃xA(x)∨∃xB(x)∃ x(A(x)∨B(x)) \iff ∃ xA(x)∨∃ xB(x) \\ x(A(x)B(x))xA(x)xB(x)

  5. 量词对 →与↔ 的处理
    只需用其对全功能集合{¬,∨,∧} 的恒等式即可推出

3. 谓词公式的永真蕴含式

  1. 全称推存在:∀xP(x)⇒∃xP(x)\forall xP(x) \Rightarrow ∃ xP(x)xP(x)xP(x)

    ∀xP(x)⇒P(y)或∀xP(x)⇒P(x)P(y)⇒∃xP(x)P(x)⇒∃xP(x)\begin{aligned} \forall xP(x) \Rightarrow P(y)&\quad 或 &\forall xP(x) \Rightarrow P(x)\\ P(y)\Rightarrow ∃ xP(x)& &P(x)\Rightarrow ∃ xP(x) \end{aligned} xP(x)P(y)P(y)xP(x)xP(x)P(x)P(x)xP(x)

    上:如果断言“对一切x,P(x)是真”成立,那么 “对任一确定x,P(x)是真”
    下:如果对某一确定的x,P(x)是真,那么断言 “存在一x,使P(x)是真”成立

  2. 小范围 ⇒\Rightarrow 大范围;大范围 ⇏\nRightarrow 小范围
    交起来的辖域小于分开交,并起来的辖域大于分开并

    • $∃ x(A(x)∧B(x)) \Rightarrow ∃ xA(x)∧∃ B(x) $

      小范围中存在的元素 ⇒\Rightarrow 大范围中存在该元素

      大范围中存在的元素 ⇏\nRightarrow 小范围中存在的元素

    • $\forall xA(x)∨\forall xB(x) \Rightarrow \forall x(A(x)∨B(x)) $

      小范围中的所有元素 一定全部 被包含在大范围中

      大范围中的所有元素 不一定全部 被包含在小范围

  3. 量词对前后件都是蕴含式的分配
    ∃xA(x)→∀xB(x)⇒∀x(A(x)→B(x))∀x(A(x)→B(x))⇒∃xA(x)→∃xB(x)证明:由CP规则,若上式成立,则有下式成立⟺∀x(A(x)→B(x))∧∃xA(x)→∃xB(x)⟺¬∀x(A(x)→B(x))∨¬∃xA(x)∨∃xB(x)⟺¬∀x(A(x)→B(x))∨(∃xA(x)→∃xB(x))⟺∀x(A(x)→B(x))→(∃xA(x)→∃xB(x))∀x(A(x)→B(x))⇒∀xA(x)→∀xB(x)\begin{aligned} &∃ xA(x)\rightarrow \forall xB(x) \Rightarrow \forall x(A(x)\rightarrow B(x))\\ &\forall x(A(x)\rightarrow B(x)) \Rightarrow ∃ xA(x)\rightarrow ∃ xB(x)\\ &证明:由CP规则,若上式成立,则有下式成立\\ &\iff \forall x(A(x)\rightarrow B(x))∧∃ xA(x) \rightarrow ∃ xB(x)\\ &\iff ¬\forall x(A(x)\rightarrow B(x))∨¬∃ xA(x) ∨ ∃ xB(x)\\ &\iff ¬\forall x(A(x)\rightarrow B(x))∨(∃ xA(x) \rightarrow ∃ xB(x))\\ &\iff \forall x(A(x)\rightarrow B(x))\rightarrow(∃ xA(x) \rightarrow ∃ xB(x))\\ &\forall x(A(x)\rightarrow B(x)) \Rightarrow \forall xA(x)\rightarrow \forall xB(x)\\ \end{aligned} xA(x)xB(x)x(A(x)B(x))x(A(x)B(x))xA(x)xB(x)证明:由CP规则,若上式成立,则有下式成立x(A(x)B(x))xA(x)xB(x)¬∀x(A(x)B(x))¬∃xA(x)xB(x)¬∀x(A(x)B(x))(xA(x)xB(x))x(A(x)B(x))(xA(x)xB(x))x(A(x)B(x))xA(x)xB(x)

4. 多个量词的永真式

量词的次序:同可互换,异注意次序
①对一切x和一切y,P(x,y)为真。等价于。对一切y和一切x,P(x,y)为真
∀x∀yP(x,y)⟺∀y∀xP(x,y)\forall x\forall yP(x,y) \iff \forall y\forall xP(x,y) xyP(x,y)yxP(x,y)

②存在一个x和存在一个y,P(x,y)为真。等价于。存在一个y和存在一个x,P(x,y)为真

∃x∃yP(x,y)⟺∃y∃xP(x,y)∃ x∃ y P(x,y) \iff ∃ y ∃ xP(x,y) xyP(x,y)yxP(x,y)

③全称=>存在,存在 ⇏\nRightarrow 全称

∀x∀yP(x,y)⇒∃y∀xP(x,y)∀x∃yP(x,y)⇒∃x∃yP(x,y)\begin{aligned} \forall x\forall yP(x,y) \Rightarrow ∃ y\forall xP(x,y)\\ \forall x∃ yP(x,y) \Rightarrow ∃ x∃ y P(x,y) \end{aligned} xyP(x,y)yxP(x,y)xyP(x,y)xyP(x,y)

④存在一切⇒\Rightarrow一切存在,一切存在⇏\nRightarrow存在一切

∃y∀xP(x,y)⇒∀x∃yP(x,y)∃ y\forall xP(x,y) \Rightarrow \forall x∃ yP(x,y) yxP(x,y)xyP(x,y)

5. 谓词演算永真式的规则

  1. 替换规则

    A(x1,x2,...,xn)⟺B(x1,x2,...,xn)A(x_1,x_2,...,x_n) \iff B(x_1,x_2,...,x_n)A(x1,x2,...,xn)B(x1,x2,...,xn) ,而A是公式C中的子公式,用B替换C中之A得D,则 C⟺DC \iff DCD

  2. 对偶原理

    在公式 A⟺BA\iff BABA⇒BA\Rightarrow BAB 中,A、B仅含运算符∧、∨、¬,将上式中的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互换,∧、∨互换,TF互换,则

A∗⟺B∗,B∗⇒A∗A^* \iff B^*,B^*\Rightarrow A^* AB,BA

1.2.4 谓词演算的推理规则

1. 前束范式

所有量词均在谓词公式开头,且辖域延伸到公式的末尾,则该公式称为前束范式

  • 对任意一个谓词公式都可以化为与他等价的前束范式

步骤

  1. 利用等价公式将谓词公式中的联结词 →与→去掉
  2. 利用量词的对偶律,将量词前面的否定深入谓词前面
  3. 利用改名和代入规则以及量词辖域扩张的公式将量词转移到全式前面

例:

¬∀x(∃yP(x,y)→∃x∀y(Q(x,y)∧∀y(P(y,x)→Q(x,y))))⟺¬∀x∃yP(x,y)→∃x∀y(Q(x,y)∧∀z(P(z,x)→Q(x,z)))⟺¬∀x∃yP(x,y)→∃u∀v(Q(u,v)∧∀z(P(z,u)→Q(u,z)))⟺∃x∀y¬(¬P(x,y)∨∃u∀v(Q(u,v)∧∀z(P(z,u)→Q(u,z)))⟺∃x∀y∃u∀v∀zP(x,y)∧¬(Q(u,v)∧P(z,u)→Q(u,z))⟺∃x∀y∃u∀v∀zP(x,y)∧(¬Q(u,v)∨¬(P(z,u)→Q(u,z))⟺∃x∀y∃u∀v∀zP(x,y)∧(¬Q(u,v)∨¬(¬P(z,u)∨Q(u,z))⟺∃x∀y∃u∀v∀zP(x,y)∧(¬Q(u,v)∨(P(z,u)∧¬Q(u,z))\begin{aligned} &¬∀x(∃yP(x,y)→∃x∀y(Q(x,y)∧∀y(P(y,x)→Q(x,y))))\\ \iff& ¬∀x∃yP(x,y)→∃x∀y(Q(x,y)∧∀z(P(z,x)→Q(x,z)))\\ \iff &¬∀x∃yP(x,y)→∃u∀v(Q(u,v)∧∀z(P(z,u)→Q(u,z)))\\ \iff &∃x∀y¬(¬P(x,y)∨∃u∀v(Q(u,v)∧∀z(P(z,u)→Q(u,z)))\\ \iff &∃x∀y∃u∀v∀zP(x,y)∧¬(Q(u,v)∧P(z,u)→Q(u,z))\\ \iff &∃x∀y∃u∀v∀zP(x,y)∧(¬Q(u,v)∨¬(P(z,u)→Q(u,z))\\ \iff &∃x∀y∃u∀v∀zP(x,y)∧(¬Q(u,v)∨¬(¬P(z,u)∨Q(u,z))\\ \iff &∃x∀y∃u∀v∀zP(x,y)∧(¬Q(u,v)∨(P(z,u)∧¬Q(u,z))\\ \end{aligned} ¬∀x(yP(x,y)xy(Q(x,y)y(P(y,x)Q(x,y))))¬∀xyP(x,y)xy(Q(x,y)z(P(z,x)Q(x,z)))¬∀xyP(x,y)uv(Q(u,v)z(P(z,u)Q(u,z)))xy¬(¬P(x,y)uv(Q(u,v)z(P(z,u)Q(u,z)))xyuvzP(x,y)¬(Q(u,v)P(z,u)Q(u,z))xyuvzP(x,y)(¬Q(u,v)¬(P(z,u)Q(u,z))xyuvzP(x,y)(¬Q(u,v)¬(¬P(z,u)Q(u,z))xyuvzP(x,y)(¬Q(u,v)(P(z,u)¬Q(u,z))

任何谓词公式都可转化为与其等价的前束析取范式和束合取范式

2. 推理规则

XS——删X

  • 转化为命题演算

XG——生X

  • 使结论呈现为量化形式
全称指定规则——全称量词可以删除(Universal Specifica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是个体变元A(y),也可以是个体常元A©

存在指定规则(Existential Specification)

假设某一确定个体y使A(y)为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条件:

  1. 使用ES消去存在量词条件是P(x)中除x没有其他个体变元

  2. y是A(x)中未出现的字母,表示个体常元

  3. A(x)对于y必须是自由的,A(y)是暂用前提,不能用作结论,所以在结束前,必须使用EG,使之称为约束变元

存在推广原则(Existential Generaliza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全称推广(Universal Generaliza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条件:

  1. 在推出A(x)的前提中,x都必须不是自由的;A(x)中的x不是由使用ES而引入的
  2. 使用US引出自由变元x后,ES引入的新变元不能在A(x)中自由出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但上述推理中,(2)->(3)是错误的,违反UG规则的第二条,使用US后,ES引入的新变元d,不能是自由变元,违背UG的第二条,所以错误

含义角度

∀x∃yP(x,y)\forall x∃ yP(x,y)xyP(x,y) 表示 “对所有x存在一个对应的y使得P(x,y)为真”,而经过推导变为P(c,d)表示"对于任一个体c,存在同一个体d使得P(c,d)"成立,显然不等价

3. 推理举例

  1. ∀x(C(x)→(W(x)∧R(x)))∧∃xC(x)∧Q(x)⇒∃Q(x)∧∃xQ(x)\forall x(C(x) \rightarrow (W(x)∧R(x)))∧∃ xC(x)∧Q(x)\Rightarrow ∃ Q(x)∧∃ xQ(x)x(C(x)(W(x)R(x)))xC(x)Q(x)Q(x)xQ(x)

    1.∃xC(x)P2.C(y)ES(1)3.∀x(C(x)→(W(x)∧R(x)))P4.C(y)→(W(y)∧R(y))US(3)5.W(y)∧R(y)6.R(y)7.∃xR(x)EG(6)8.Q(x)P9.∃xQ(x)EG(8)10.∃xQ(x)∧∃xQ(x)\begin{aligned} 1.\quad&∃ xC(x) \quad &P\\ 2. \quad&C(y) \quad &ES(1)\\ 3. \quad&\forall x(C(x) \rightarrow (W(x)∧R(x))) \quad &P\\ 4. \quad&C(y) \rightarrow (W(y)∧R(y)) \quad&US(3)\\ 5. \quad& W(y)∧R(y) \\ 6. \quad&R(y)\\ 7. \quad&∃ xR(x)\quad &EG(6)\\ 8. \quad& Q(x)\quad &P\\ 9. \quad &∃ xQ(x)\quad &EG(8)\\ 10. \quad &∃ xQ(x)∧∃ xQ(x) \end{aligned} 1.2.3.4.5.6.7.8.9.10.xC(x)C(y)x(C(x)(W(x)R(x)))C(y)(W(y)R(y))W(y)R(y)R(y)xR(x)Q(x)xQ(x)xQ(x)xQ(x)PES(1)PUS(3)EG(6)PEG(8)

  2. 给定前提:

    ∃x(P(x)∧∀y(Q(y)→R(x,y)))∀x(P(x)→∀y(S(y)→¬R(x,y)))\begin{aligned} ∃x(P(x)∧∀y(Q(y)→R(x,y)))\\ ∀x(P(x)→∀y(S(y)→¬R(x,y))) \end{aligned} x(P(x)y(Q(y)R(x,y)))x(P(x)y(S(y)¬R(x,y)))

    证明:∀x(Q(x)→¬S(x))∀x(Q(x)→¬S(x))x(Q(x)¬S(x))

    ∃x(P(x)∧∀y(Q(y)→R(x,y)))PP(a)∧∀y(Q(y)→R(a,y))ES(1)P(a)T(2)∀x(P(x)→∀y(S(y)→¬R(x,y)))PP(a)→∀y(S(y)→¬R(a,y))US∀y(S(y)→¬R(a,y))T(3)(5)S(z)→¬R(a,z)US(6)∀y(Q(y)→R(a,y))T(2)Q(z)→R(a,z)US(8)R(a,z)→¬S(z)逆反(7)Q(z)→¬S(z)传递性(9)(10)∀xQ(x)→¬S(x)UG(11)\begin{aligned} \quad &∃x(P(x)∧∀y(Q(y)→R(x,y)))\quad &P\\ \quad&P(a)∧∀y(Q(y)→R(a,y))\quad&ES(1)\\ \quad&P(a)\quad &T(2)\\ \quad&∀x(P(x)→∀y(S(y)→¬R(x,y)))\quad &P\\ \quad&P(a)→∀y(S(y)→¬R(a,y))\quad &US\\ \quad&∀y(S(y)→¬R(a,y))\quad &T(3)(5)\\ \quad&S(z)→¬R(a,z)\quad &US(6)\\ \quad&∀y(Q(y)→R(a,y))\quad &T(2)\\ \quad&Q(z)→R(a,z)\quad&US(8)\\ \quad&R(a,z)→¬S(z)\quad&逆反(7)\\ \quad&Q(z)→¬S(z)\quad&传递性(9)(10)\\ \quad&∀xQ(x)→¬S(x)\quad&UG(11) \end{aligned} x(P(x)y(Q(y)R(x,y)))P(a)y(Q(y)R(a,y))P(a)x(P(x)y(S(y)¬R(x,y)))P(a)y(S(y)¬R(a,y))y(S(y)¬R(a,y))S(z)¬R(a,z)y(Q(y)R(a,y))Q(z)R(a,z)R(a,z)¬S(z)Q(z)¬S(z)xQ(x)¬S(x)PES(1)T(2)PUST(3)(5)US(6)T(2)US(8)逆反(7)传递性(9)(10)UG(11)

  3. 所有的有理数都是实数,所有的无理数也是实数,任何虚数都不是实数,所以任何虚数既不是有理数,也不是无理数
    设:
    P(x):x是有理数
    Q(x):x是无理数
    R(x):x是实数
    S(x):x是虚数
    本题符号化为:
    ∀x(P(x)→R(x)),∀x(Q(x)→R(x)),∀x(S(x)→¬R(x))⇒∀x(S(x)→¬P(x)∧¬R(x))\begin{aligned} &\forall x(P(x)\rightarrow R(x)),\forall x(Q(x)\rightarrow R(x)),\forall x(S(x)\rightarrow ¬R(x)) \\ &\Rightarrow \forall x(S(x)\rightarrow ¬P(x)∧¬R(x)) \end{aligned} x(P(x)R(x)),x(Q(x)R(x)),x(S(x)¬R(x))x(S(x)¬P(x)¬R(x))
    推理过程:
    1.∀x(S(x)→¬R(x))P2.S(y)→¬R(y)US(1)3.∀x(P(x)→R(x))P4.P(y)→R(y)US(3)5.∀x(Q(x)→R(x))P6.Q(y)→R(y)US(5)7.¬R(y)→¬Q(y),¬R(y)→¬P(y)逆反(4)(6)8.S(y)→¬Q(y),S(y)→¬P(y)传递性(2)(7)9.(S(y)→¬Q(y))∧(S(y)→¬P(y))10.(¬S(y)∨¬Q(y))∧(¬S(y)∨¬P(y))等价(9)11.¬S(y)∨(¬Q(y)∧¬P(y))分配律(10)12.S(y)→(¬Q(y)∧¬P(y))等价(12)13.∀xS(x)→(¬Q(x)∧¬P(x))UG(12)\begin{aligned} 1.\quad &\forall x(S(x)\rightarrow ¬R(x)) \quad &P\\ 2.\quad &S(y)\rightarrow ¬R(y) \quad &US(1)\\ 3.\quad &\forall x(P(x)\rightarrow R(x))\quad &P\\ 4.\quad &P(y)\rightarrow R(y)\quad &US(3)\\ 5.\quad &\forall x(Q(x)\rightarrow R(x))\quad &P\\ 6.\quad &Q(y)\rightarrow R(y)\quad&US(5)\\ 7.\quad &¬R(y)\rightarrow ¬Q(y),¬R(y)\rightarrow ¬P(y)\quad&逆反(4)(6)\\ 8.\quad &S(y)\rightarrow ¬Q(y),S(y)\rightarrow ¬P(y)\quad&传递性(2)(7)\\ 9.\quad &(S(y)\rightarrow ¬Q(y))∧(S(y)\rightarrow ¬P(y))\\ 10.\quad &(¬S(y)∨¬Q(y))∧(¬S(y)∨¬P(y))\quad &等价(9)\\ 11.\quad &¬S(y)∨(¬Q(y)∧¬P(y))\quad&分配律(10)\\ 12.\quad &S(y)\rightarrow (¬Q(y)∧¬P(y))\quad &等价(12)\\ 13.\quad &\forall xS(x)\rightarrow (¬Q(x)∧¬P(x))\quad &UG(12) \end{aligned} 1.2.3.4.5.6.7.8.9.10.11.12.13.x(S(x)¬R(x))S(y)¬R(y)x(P(x)R(x))P(y)R(y)x(Q(x)R(x))Q(y)R(y)¬R(y)¬Q(y),¬R(y)¬P(y)S(y)¬Q(y),S(y)¬P(y)(S(y)¬Q(y))(S(y)¬P(y))(¬S(y)¬Q(y))(¬S(y)¬P(y))¬S(y)(¬Q(y)¬P(y))S(y)(¬Q(y)¬P(y))xS(x)(¬Q(x)¬P(x))PUS(1)PUS(3)PUS(5)逆反(4)(6)传递性(2)(7)等价(9)分配律(10)等价(12)UG(12)

  4. 反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uyixian.cn/news_show_71511.aspx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dt猫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可信计算」与软件行为学

可信计算组织(Ttrusted Computing Group,TCG)是一个非盈利的工业标准组织,它的宗旨是加强在相异计算机平台上的计算环境的安全性。TCG于2003年春成立,并采纳了由可信计算平台联盟(the Trusted Computing Platform Alli…

实验室设计|实验室设计要点SICOLAB

一、实验室设计规划要素1、实验室布局:实验室的布局要符合实验室工作流程,可以将实验室划分为干净区和污染区,以确保实验室的卫生和实验的准确性。2、设备选购: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的设备,并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

Melis4.0[D1s]:1.启动流程(与adc按键初始化相关部分)跟踪笔记

文章目录1.启动流程1.1 最先进入的文件:head_s.S1.2 start_kernel()函数所在的文件:init.c1.3 input_init()函数所在文件:sys_input.c1.4 INPUT_LKeyDevInit()所在文件:keyboarddev.c1.5 esINPUT_RegLdev()所在文件:in…

【LeetCode】剑指 Offer 09. 用两个栈实现队列 p68 -- Java Version

题目链接:https://leetcode.cn/problems/yong-liang-ge-zhan-shi-xian-dui-lie-lcof/ 1. 题目介绍(09. 用两个栈实现队列) 用两个栈实现一个队列。队列的声明如下,请实现它的两个函数 appendTail 和 deleteHead ,分别…

如何运行YOLOv6的代码实现目标识别?

YOLOv6是由美团视觉团队开发的1.环境配置我们先把YOLOv6的代码clone下来git clone https://github.com/meituan/YOLOv6.git安装一些必要的包pip install pycocotools2.0作者要求pytorch的版本是1.8.0,我的环境是1.7.0,也是可以正常运行的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

【机器学习】决策树-C4.5算法

1.C4.5算法 C4.5算法与ID3相似,在ID3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信息增益比来选择属性。ID3选择属性用的是子树的信息增益,ID3使用的是熵(entropy, 熵是一种不纯度度量准则),也就是熵的变化值&…

Kaldi语音识别技术(六) ----- DTW和HMM-GMM

Kaldi语音识别技术(六) ----- DTW和HMM-GMM 文章目录Kaldi语音识别技术(六) ----- DTW和HMM-GMM前言一、语音识别概况二、语音识别基本原理三、DTW(动态时间弯折)算法四、GMM-HMM前言 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完成了特征的提取,那么本章节我们主要进行理论部分…

2023爱分析· 云管理服务(MSP)市场厂商评估报告:华创方舟

目录 1. 研究范围定义 2. 云管理服务(MSP)市场定义 3. 厂商评估:华创方舟 4. 入选证书 1. 研究范围定义 数字化时代,应用成为企业开展各项业务的落脚点。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应用的功能迭代变得越来越…

VSCode Remote-SSH配置免密登录踩坑

VSCode Remote-SSH配置免密登录踩坑1. 参考2. 基本流程2.1 机器A(Windows客户端)2.2 机器B(Linux服务器)2.3 机器A(Windows客户端)的VSCode设置3. 踩坑总结相关教程很多,但要么冗余,…

Elasticsearch:提升 Elasticsearch 性能

Elasticsearch 是为你的用户提供无缝搜索体验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最近的 QCon 会议上,我遇到了很多的开发者。在他们的系统中,Elastic Stack 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无论在搜索,可观测性或安全领域,Elastic Stack 都发挥着…

秒懂算法 | 莫队算法

01、基础莫队算法 莫队算法 = 离线 + 暴力 + 分块。 “离线”和“在线”的概念。在线是交互式的,一问一答;如果前面的答案用于后面的提问,称为“强制在线”。离线是非交互的,一次性读取所有问题,然后一起回答,"记录所有步,回头再做”。 基础的莫队算法是一种离线…

dubbo SPI之依赖注入、禁止依赖注入@DisableInject

本文基于dubbo2.7.7分析 dubbo SPI如何实现依赖注入如何禁用dubbo的依赖注入 使用标准Setter方法依赖注入 dubbo的SPI默认支持依赖注入功能, 在SPI的实现类中,只要写标准的Setter方法即可, 示例如下: public class CustomInterfaceImpl implements CustomInterf…

6 大经典机器学习数据集,3w+ 用户票选得出,建议收藏

内容一览:本期汇总了超神经下载排名众多的 6 个数据集,涵盖图像识别、机器翻译、遥感影像等领域。这些数据集质量高、数据量大,经历人气认证值得收藏码住。 关键词:数据集 机器翻译 机器视觉 数据集是机器学习模型训练的基础&…

LeetCode——51. N 皇后

一、题目 按照国际象棋的规则,皇后可以攻击与之处在同一行或同一列或同一斜线上的棋子。 n 皇后问题 研究的是如何将 n 个皇后放置在 nn 的棋盘上,并且使皇后彼此之间不能相互攻击。 给你一个整数 n ,返回所有不同的 n 皇后问题 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有跨域问题,代理是怎么解决的?

📖 文章导航关于跨域问题同源策略跨域资源共享解决方案前端代理后端服务端代理关于跨域问题 同源策略 同源策略(Same-origin policy)是浏览器中一个重要的安全策略,它用于限制不同源之间的资源交互。其目的是为了帮助阻隔恶意文…

系列五、docker常见报错

一、运行mysql服务报错 1.1、查看3306端口被哪个服务监听 netstat -nap | grep 3306 1.2、杀死进程 kill 1851 1.3、关闭容器 docker stop 3185bc93893e 1.4、再次运行mysql服务 docker run --name mysql8.0.26 -v /root/mysql/data:/var/lib/mysql -v /root/mysql/conf/m…

业内人士告诉你,买流量卡时一定要问的几个问题?

互联网时代,流量当然是至关重要,但是,在网上搜索流量卡时,广告可谓是铺天盖地,五花八门,所以,小编提醒大家,为了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卡,在购买流量卡时一定要关注几个问题。…

怎么配置最流行的智能聊天工具

注册OpenAI账号 1.打开https://beta.openai.com/signup 页面进行相应的注册。 2.此处需要输入邮箱进行注册并且提示到邮箱验证 3.注册没有问题的话,会提示你已经发送到对应邮箱,进行邮箱验证 此处需要注意下:邮箱验证需要进行翻墙进行验证…

100种思维模型之九屏幕分析思维模型-016

一、认识九屏幕分析思维模型 1.九屏幕分析思维模型定义 九屏幕法是TRIZ理论中的创新思维方法五大方法之一。它是把问题当成一个系统来研究, 关注系统的整体性、 层级性、目的性,即各要素之间的结构。 九屏幕法是按照时间和系统层次两个维度进行思考。 包…

windows版Rsync服务端和客户端cwRsync_4.1.0安装测试

下载地址: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qq_32421489/87463506 服务端安装: cwRsyncServer(服务端)配置步骤 1.双击运行wRsyncServer_4.1.0_Installer.exe。 2.这里创建的账户是操作系统的,创建的这个账户是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