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实战45讲

news/2024/7/27 12:10:19/文章来源:https://blog.csdn.net/m0_46521785/article/details/136695128

MySQL的逻辑架构
大体来说,MySQL 可以分为 Server 层和存储引擎层两部分。

  • Server 层包括连接器、查询缓存、分析器、优化器、执行器等,涵盖 MySQL 的大多数核心服务功能,以及所有的内置函数(如日期、时间、数学和加密函数等),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都在这一层实现,比如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等。
  • 存储引擎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其架构模式是插件式的,支持 InnoDB、MyISAM、Memory 等多个存储引擎。现在最常用的存储引擎是 InnoDB,它从 MySQL 5.5.5 版本开始成为了默认存储引擎。
    一条SQL查询语句是如何执行的
    [图片]
    一条SQL更新语句是如何执行的
    首先会在查询语句的基础上,把流程都走一遍,然后还涉及两个重要的日志模块:
  • redo log(重做日志)
  • binlog(归档日志)
    引擎层:redo log
    如果每一次的更新操作都需要写进磁盘,然后磁盘也要找到对应的那条记录,然后再更新,整个过程 IO 成本、查找成本都很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了 MySQL 里经常说到的 WAL 技术,WAL 的全称是 Write-Ahead Logging,它的关键点就是先写日志,再写磁盘,也就是先写粉板,等不忙的时候再写账本。
    具体来说,当有一条记录需要更新的时候,InnoDB 引擎就会先把记录写到 redo log(粉板)里面,并更新内存,这个时候更新就算完成了。同时,InnoDB 引擎会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个操作记录更新到磁盘里面。
    InnoDB 的 redo log 是固定大小的,比如可以配置为一组 4 个文件,每个文件的大小是 1GB,那么这块“粉板”总共就可以记录 4GB 的操作。从头开始写,写到末尾就又回到开头循环写。如下图所示:
    [图片]
    write pos 是当前记录的位置,一边写一边后移,写到第 3 号文件末尾后就回到 0 号文件开头。checkpoint 是当前要擦除的位置,也是往后推移并且循环的,擦除记录前要把记录更新到数据文件。
    write pos 和 checkpoint 之间还空着的部分,可以用来记录新的操作。如果 write pos 追上 checkpoint,表示空间满了,此时不能再执行新的更新,需要先写入磁盘,把 checkpoint 推进一下。
    有了 redo log,InnoDB 就可以保证即使数据库发生异常重启,之前提交的记录都不会丢失,这个能力称为crash-safe。
    server层:bin log
    这两种日志有以下三点不同。
  1. redo log 是 InnoDB 引擎特有的;binlog 是 MySQL 的 Server 层实现的,所有引擎都可以使用。
  2. redo log 是物理日志,记录的是“在某个数据页上做了什么修改”;binlog 是逻辑日志,记录的是这个语句的原始逻辑,比如“给 ID=2 这一行的 c 字段加 1 ”。
  3. redo log 是循环写的,空间固定会用完;binlog 是可以追加写入的。“追加写”是指 binlog 文件写到一定大小后会切换到下一个,并不会覆盖以前的日志。
    Redo log不是记录数据页“更新之后的状态”,而是记录这个页 “做了什么改动”。
    Binlog有两种模式,statement 格式的话是记sql语句, row格式会记录行的内容,记两条,更新前和更新后都有。
    update语句执行流程
  4. 执行器先找引擎取 ID=2 这一行。ID 是主键,引擎直接用树搜索找到这一行。如果 ID=2 这一行所在的数据页本来就在内存中,就直接返回给执行器;否则,需要先从磁盘读入内存,然后再返回。
  5. 执行器拿到引擎给的行数据,把这个值加上 1,比如原来是 N,现在就是 N+1,得到新的一行数据,再调用引擎接口写入这行新数据。
  6. 引擎将这行新数据更新到内存中,同时将这个更新操作记录到 redo log 里面,此时 redo log 处于 prepare 状态。然后告知执行器执行完成了,随时可以提交事务。
  7. 执行器生成这个操作的 binlog,并把 binlog 写入磁盘。
  8. 执行器调用引擎的提交事务接口,引擎把刚刚写入的 redo log 改成提交(commit)状态,更新完成。
    执行流程图如下,图中浅色框表示是在 InnoDB 内部执行的,深色框表示是在执行器中执行的。
    [图片]
    redo log的两阶段提交
    最后三步看上去有点“绕”,将 redo log 的写入拆成了两个步骤:prepare 和 commit,这就是"两阶段提交"。
    为什么必须有“两阶段提交”呢?这是为了让两份日志之间的逻辑一致。
    由于 redo log 和 binlog 是两个独立的逻辑,如果不用两阶段提交,要么就是先写完 redo log 再写 binlog,或者采用反过来的顺序。我们看看这两种方式会有什么问题。
    仍然用前面的 update 语句来做例子。假设当前 ID=2 的行,字段 c 的值是 0,再假设执行 update 语句过程中在写完第一个日志后,第二个日志还没有写完期间发生了 crash,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9. 先写 redo log 后写 binlog。假设在 redo log 写完,binlog 还没有写完的时候,MySQL 进程异常重启。由于我们前面说过的,redo log 写完之后,系统即使崩溃,仍然能够把数据恢复回来,所以恢复后这一行 c 的值是 1。
    但是由于 binlog 没写完就 crash 了,这时候 binlog 里面就没有记录这个语句。因此,之后备份日志的时候,存起来的 binlog 里面就没有这条语句。
    然后你会发现,如果需要用这个 binlog 来恢复临时库的话,由于这个语句的 binlog 丢失,这个临时库就会少了这一次更新,恢复出来的这一行 c 的值就是 0,与原库的值不同。
  10. 先写 binlog 后写 redo log。如果在 binlog 写完之后 crash,由于 redo log 还没写,崩溃恢复以后这个事务无效,所以这一行 c 的值是 0。但是 binlog 里面已经记录了“把 c 从 0 改成 1”这个日志。所以,在之后用 binlog 来恢复的时候就多了一个事务出来,恢复出来的这一行 c 的值就是 1,与原库的值不同。
    不只是误操作后需要用这个过程来恢复数据。当你需要扩容的时候,也就是需要再多搭建一些备库来增加系统的读能力的时候,现在常见的做法也是用全量备份加上应用 binlog 来实现的,这个“不一致”就会导致你的线上出现主从数据库不一致的情况。
    简单说,redo log 和 binlog 都可以用于表示事务的提交状态,而两阶段提交就是让这两个状态保持逻辑上的一致。
    刷 log 的时机设置
    redo log 用于保证 crash-safe 能力。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这个参数设置成 1 的时候,表示每次事务的 redo log 都直接持久化到磁盘。这个参数我建议你设置成 1,这样可以保证 MySQL 异常重启之后数据不丢失。
    sync_binlog 这个参数设置成 1 的时候,表示每次事务的 binlog 都持久化到磁盘。这个参数我也建议你设置成 1,这样可以保证 MySQL 异常重启之后 binlog 不丢失。
    事务隔离机制:为什么你改了我还看不见?
    事务的四大特性(ACID)
  • 原子性(Atomicity)
  • 一致性(Consistency)
  • 隔离性(Isolation)
  • 持久性(Durability)
    事务隔离级别
  • 读未提交:一个事务还没提交时,它做的变更就能被别的事务看到。
  • 读提交:一个事务提交之后,它做的变更才会被其他事务看到。
  • 可重复读:一个事务执行过程中看到的数据,总是跟这个事务在启动时看到的数据是一致的。当然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未提交变更对其他事务也是不可见的。
  • 串行化:对于同一行记录,“写”会加“写锁”,“读”会加“读锁”。当出现读写锁冲突的时候,后访问的事务必须等前一个事务执行完成,才能继续执行。
    隔离级别解决的问题
  • 若隔离级别是“可重复读”,则 V1、V2 是 1,V3 是 2。之所以 V2 还是 1,遵循的就是这个要求:事务在执行期间看到的数据前后必须是一致的。
  • 若隔离级别是“串行化”,则在事务 B 执行“将 1 改成 2”的时候,会被锁住。直到事务 A 提交后,事务 B 才可以继续执行。所以从 A 的角度看, V1、V2 值是 1,V3 的值是 2。

读未提交
读提交
可重复读
串行化
V1
2
1
1
1
V2
2
2
1
1
V3
2
2
2
2
[图片]
事务实现原理
在实现上,数据库里面会创建一个视图,访问的时候以视图的逻辑结果为准。

  • 在“读提交”隔离级别下,这个视图是在每个 SQL 语句开始执行的时候创建的。
  • 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这个视图是在事务启动时创建的,整个事务存在期间都用这个视图。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读未提交”隔离级别下直接返回记录上的最新值,没有视图概念;而“串行化”隔离级别下直接用加锁的方式来避免并行访问。

事务隔离的实现
读视图 + 多版本并发控制(MVVC)
每条记录在更新的时候都会同时记录一条回滚操作。记录上的最新值,通过回滚操作,都可以得到前一个状态的值。假设一个值从 1 被按顺序改成了 2、3、4,在回滚日志里面就会有类似下面的记录。
不同时刻启动的事务会有不同的 read-view。如图中看到的,在视图 A、B、C 里面,这一个记录的值分别是 1、2、4,同一条记录在系统中可以存在多个版本,就是数据库的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对于 read-view A,要得到 1,就必须将当前值依次执行图中所有的回滚操作得到。
[图片]
长事务
长事务的坏处:

  • 大量占用存储空间
  • 占用锁资源,也可能拖垮整个库

在 information_schema 库的 innodb_trx 这个表中查询长事务,比如下面这个语句,用于查找持续时间超过 60s 的事务。
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trx where TIME_TO_SEC(timediff(now(),trx_started))>60
深入浅出索引
索引的出现其实就是为了提高数据查询的效率,就像书的目录一样。
索引常见模型

  • 哈希表:适用于只有等值查询的场景,比如 Memcached 及其他一些 NoSQL 引擎。
  • 有序数组:有序数组在等值查询和范围查询场景中的性能就都非常优秀。只适用于静态存储引擎,比如你要保存的是 2017 年某个城市的所有人口信息,这类不会再修改的数据。
  • N叉树:为了让一个查询尽量少地读磁盘,就必须让查询过程访问尽量少的数据块。那么,我们就不应该使用二叉树,而是要使用“N 叉”树。这里,“N 叉”树中的“N”取决于数据块的大小。
    InnoDB的索引模型
    在 InnoDB 中,表都是根据主键顺序以索引的形式存放的,这种存储方式的表称为索引组织表。InnoDB 使用了 B+ 树索引模型,每一个索引在 InnoDB 里面对应一棵 B+ 树。
    以以下建表语句为例:
    mysql> create table T(
    id int primary key,
    k int not null,
    name varchar(16),
    index (k))engine=InnoDB;
    两棵树结构为:
    [图片]
    根据叶子节点的内容,索引类型分为主键索引和非主键索引。
  • 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存的是整行数据。在 InnoDB 里,主键索引也被称为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
  • 非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内容是主键的值。在 InnoDB 里,非主键索引也被称为二级索引(secondary index)。
  • 主键长度越小,普通索引的叶子节点就越小,普通索引占用的空间也就越小。

基于主键索引和普通索引的查询有什么区别?

  • 如果语句是 select * from T where ID=500,即主键查询方式,则只需要搜索 ID 这棵 B+ 树;
  • 如果语句是 select * from T where k=5,即普通索引查询方式,则需要先搜索 k 索引树,得到 ID 的值为 500,再到 ID 索引树搜索一次。这个过程称为回表。
    也就是说,基于非主键索引的查询需要多扫描一棵索引树。因此,我们在应用中应该尽量使用主键查询。

索引维护

  • 页分裂:插入到中间位置,如果发现所在的数据页已经满了,根据 B+ 树的算法,这时候需要申请一个新的数据页,然后挪动部分数据过去。除了性能外,页分裂操作还影响数据页的利用率。原本放在一个页的数据,现在分到两个页中,整体空间利用率降低大约 50%。
  • 页合并:当相邻两个页由于删除了数据,利用率很低之后,会将数据页做合并。合并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分裂过程的逆过程。

有没有什么场景适合用业务字段直接做主键的呢?

  • 只有一个索引;
  • 该索引必须是唯一索引。
    你一定看出来了,这就是典型的 KV 场景。

索引扫描行数
表的初始化语句
mysql> create table T (
ID int primary key,
k int NOT NULL DEFAULT 0,
s varchar(16) NOT NULL DEFAULT ‘’,
index k(k))
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 values(100,1, ‘aa’),(200,2,‘bb’),(300,3,‘cc’),(500,5,‘ee’),(600,6,‘ff’),(700,7,‘gg’);
如果执行 select * from T where k between 3 and 5,需要执行几次树的搜索操作,会扫描多少行?

  • 在 k 索引树上找到 k=3 的记录,取得 ID = 300;
  • 再到 ID 索引树查到 ID=300 对应的 R3;
  • 在 k 索引树取下一个值 k=5,取得 ID=500;
  • 再回到 ID 索引树查到 ID=500 对应的 R4;
  • 在 k 索引树取下一个值 k=6,不满足条件,循环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回到主键索引树搜索的过程,我们称为回表。可以看到,这个查询过程读了 k 索引树的 3 条记录(步骤 1、3 和 5),回表了两次(步骤 2 和 4)
    [图片]
    覆盖索引(不回表)
    如果执行的语句是 select ID from T where k between 3 and 5,这时只需要查 ID 的值,而 ID 的值已经在 k 索引树上了,因此可以直接提供查询结果,不需要回表。也就是说,在这个查询里面,索引 k 已经“覆盖了”我们的查询需求,我们称为覆盖索引。
    由于覆盖索引可以减少树的搜索次数,显著提升查询性能,所以使用覆盖索引是一个常用的性能优化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擎内部使用覆盖索引在索引 k 上其实读了三个记录,R3~R5(对应的索引 k 上的记录项),但是对于 MySQL 的 Server 层来说,它就是找引擎拿到了两条记录,因此 MySQL 认为扫描行数是 2。
    最左前缀原则
    B+ 树这种索引结构,可以利用索引的“最左前缀”,来定位记录。为了直观地说明这个概念,我们用(name,age)这个联合索引来分析。
    [图片]
  • 当你的逻辑需求是查到所有名字是“张三”的人时,可以快速定位到 ID4,然后向后遍历得到所有需要的结果。 这个最左前缀可以是联合索引的最左 N 个字段,也可以是字符串索引的最左 M 个字符。
  • 如果你要查的是所有名字第一个字是“张”的人,你的 SQL 语句的条件是"where name like ‘张 %’"。这时,你也能够用上这个索引,查找到第一个符合条件的记录是 ID3,然后向后遍历,直到不满足条件为止。

基于最左前缀索引,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在建立联合索引的时候,如何安排索引内的字段顺序?

  • 我们的评估标准是:索引的复用能力。因为可以支持最左前缀,所以当已经有了 (a,b) 这个联合索引后,一般就不需要单独在 a 上建立索引了。因此,第一原则是,如果通过调整顺序,可以少维护一个索引,那么这个顺序往往就是需要优先考虑采用的。
  • 如果既有联合查询,又有基于 a、b 各自的查询呢?查询条件里面只有 b 的语句,是无法使用 (a,b) 这个联合索引的,这时候你不得不维护另外一个索引,也就是说你需要同时维护 (a,b)、(b) 这两个索引。 这时候,我们要考虑的原则就是空间了。比如上面这个市民表的情况,name 字段是比 age 字段大的 ,那我就建议你创建一个(name,age) 的联合索引和一个 (age) 的单字段索引。
    索引下推
    最左前缀可以用于在索引中定位记录。这时,你可能要问,那些不符合最左前缀的部分,会怎么样呢? 我们还是以市民表的联合索引(name, age)为例。如果现在有一个需求:检索出表中“名字第一个字是张,而且年龄是 10 岁的所有男孩”。那么,SQL 语句是这么写的:
    mysql> select * from tuser where name like ‘张%’ and age=10 and ismale=1;
    这个语句在搜索索引树的时候,只能用 “张”,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记录 ID3。当然,这还不错,总比全表扫描要好。 然后呢? 当然是判断其他条件是否满足。
  • 在 MySQL 5.6 之前,只能从 ID3 开始一个个回表。到主键索引上找出数据行,再对比字段值。
  • MySQL 5.6 引入的索引下推优化(index condition pushdown), 可以在索引遍历过程中,对索引中包含的字段先做判断,直接过滤掉不满足条件的记录,减少回表次数。
    无索引下推执行流程:
    在 (name,age) 索引里面我特意去掉了 age 的值,这个过程 InnoDB 并不会去看 age 的值,只是按顺序把“name 第一个字是’张’”的记录一条条取出来回表。因此,需要回表 4 次。
    [图片]
    索引下推执行流程:
    InnoDB 在 (name,age) 索引内部就判断了 age 是否等于 10,对于不等于 10 的记录,直接判断并跳过。在我们的这个例子中,只需要对 ID4、ID5 这两条记录回表取数据判断,就只需要回表 2 次。
    [图片]
    全局锁和表锁
    根据加锁的范围,MySQL 里面的锁大致可以分成全局锁、表级锁和行锁三类。
    全局锁
    全局锁就是对整个数据库实例加锁。MySQL 提供了一个加全局读锁的方法,命令是 Flush tables with read lock (FTWRL)。全局锁的典型使用场景是,做全库逻辑备份
    当你需要让整个库处于只读状态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个命令,之后其他线程的以下语句会被阻塞:数据更新语句(数据的增删改)、数据定义语句(包括建表、修改表结构等)和更新类事务的提交语句。
    注意,在备份过程中整个库完全处于只读状态。 但是让整库都只读,听上去就很危险:
  • 如果你在主库上备份,那么在备份期间都不能执行更新,业务基本上就得停摆;
  • 如果你在从库上备份,那么备份期间从库不能执行主库同步过来的 binlog,会导致主从延迟。

官方自带的逻辑备份工具是 mysqldump。当 mysqldump 使用参数–single-transaction 的时候,导数据之前就会启动一个事务,来确保拿到一致性视图。而由于 MVCC 的支持,这个过程中数据是可以正常更新的。 你一定在疑惑,有了这个功能,为什么还需要 FTWRL 呢?
一致性读是好,但前提是引擎要支持这个隔离级别。比如,对于 MyISAM 这种不支持事务的引擎,如果备份过程中有更新,总是只能取到最新的数据,那么就破坏了备份的一致性。这时,我们就需要使用 FTWRL 命令了。
表级锁
MySQL 里面表级别的锁有两种:一种是表锁,一种是元数据锁(meta data lock,MDL)。
表锁的语法是 lock tables … read/write。与 FTWRL 类似,可以用 unlock tables 主动释放锁,也可以在客户端断开的时候自动释放。需要注意,lock tables 语法除了会限制别的线程的读写外,也限定了本线程接下来的操作对象。
在还没有出现更细粒度的锁的时候,表锁是最常用的处理并发的方式。而对于 InnoDB 这种支持行锁的引擎,一般不使用 lock tables 命令来控制并发,毕竟锁住整个表的影响面还是太大。

另一类表级的锁是 MDL(metadata lock)。MDL 不需要显式使用,在访问一个表的时候会被自动加上。MDL 的作用是,保证读写的正确性。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查询正在遍历一个表中的数据,而执行期间另一个线程对这个表结构做变更,删了一列,那么查询线程拿到的结果跟表结构对不上,肯定是不行的。
因此,在 MySQL 5.5 版本中引入了 MDL:

  • 当对一个表做增删改查操作的时候,加 MDL 读锁;
  • 当要对表做结构变更操作的时候,加 MDL 写锁。
  • 读锁之间不互斥,因此你可以有多个线程同时对一张表增删改查。
  • 读写锁之间、写锁之间是互斥的,用来保证变更表结构操作的安全性。
    因此,如果有两个线程要同时给一个表加字段,其中一个要等另一个执行完才能开始执行。

给一个小表加个字段,导致整个库挂了案例分析:
给一个表加字段,或者修改字段,或者加索引,需要扫描全表的数据。在对大表操作的时候,你肯定会特别小心,以免对线上服务造成影响。而实际上,即使是小表,操作不慎也会出问题。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操作序列,假设表 t 是一个小表。
[图片]

  • session A 先启动,这时候会对表 t 加一个 MDL 读锁。由于 session B 需要的也是 MDL 读锁,因此可以正常执行。 之后 session C 会被 blocked,是因为 session A 的 MDL 读锁还没有释放,而 session C 需要 MDL 写锁,因此只能被阻塞。
  • 如果只有 session C 自己被阻塞还没什么关系,但是之后所有要在表 t 上新申请 MDL 读锁的请求也会被 session C 阻塞。前面我们说了,所有对表的增删改查操作都需要先申请 MDL 读锁,就都被锁住,等于这个表现在完全不可读写了。
  • 如果某个表上的查询语句频繁,而且客户端有重试机制,也就是说超时后会再起一个新 session 再请求的话,这个库的线程很快就会爆满。
    你现在应该知道了,事务中的 MDL 锁,在语句执行开始时申请,但是语句结束后并不会马上释放,而会等到整个事务提交后再释放。

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如何安全地给小表加字段?

  • 首先我们要解决长事务,事务不提交,就会一直占着 MDL 锁。在 MySQL 的 information_schema 库的 innodb_trx 表中,你可以查到当前执行中的事务。如果你要做 DDL 变更的表刚好有长事务在执行,要考虑先暂停 DDL,或者 kill 掉这个长事务。
  • 如果你要变更的表是一个热点表,虽然数据量不大,但是上面的请求很频繁,而你不得不加个字段。这时候 kill 可能未必管用,因为新的请求马上就来了。比较理想的机制是,在 alter table 语句里面设定等待时间,如果在这个指定的等待时间里面能够拿到 MDL 写锁最好,拿不到也不要阻塞后面的业务语句,先放弃。之后开发人员或者 DBA 再通过重试命令重复这个过程。
    MariaDB 已经合并了 AliSQL 的这个功能,所以这两个开源分支目前都支持 DDL NOWAIT/WAIT n 这个语法。
    ALTER TABLE tbl_name NOWAIT add column …
    ALTER TABLE tbl_name WAIT N add column …

当备库用–single-transaction 做逻辑备份的时候,如果从主库的 binlog 传来一个 DDL 语句会怎么样?
Q1:SET SESSION TRANSACTION ISOLATION LEVEL REPEATABLE READ;
Q2:START TRANSACTION WITH CONSISTENT SNAPSHOT;
/* other tables /
Q3:SAVEPOINT sp;
/
时刻 1 /
Q4:show create table t1;
/
时刻 2 /
Q5:SELECT * FROM t1;
/
时刻 3 /
Q6:ROLLBACK TO SAVEPOINT sp;
/
时刻 4 /
/
other tables */
在备份开始的时候,为了确保 RR(可重复读)隔离级别,再设置一次 RR 隔离级别 (Q1); 启动事务,这里用 WITH CONSISTENT SNAPSHOT 确保这个语句执行完就可以得到一个一致性视图(Q2); 设置一个保存点,这个很重要(Q3);
show create 是为了拿到表结构 (Q4),然后正式导数据 (Q5),回滚到 SAVEPOINT sp,在这里的作用是释放 t1 的 MDL 锁 (Q6)。当然这部分属于“超纲”,上文正文里面都没提到。

  • 如果在 Q4 语句执行之前到达,现象:没有影响,备份拿到的是 DDL 后的表结构。
  • 如果在“时刻 2”到达,则表结构被改过,Q5 执行的时候,报 Table definition has changed, please retry transaction,现象:mysqldump 终止;
  • 如果在“时刻 2”和“时刻 3”之间到达,mysqldump 占着 t1 的 MDL 读锁,binlog 被阻塞,现象:主从延迟,直到 Q6 执行完成。
  • 从“时刻 4”开始,mysqldump 释放了 MDL 读锁,现象:没有影响,备份拿到的是 DDL 前的表结构。
    行锁
    两阶段锁
    事务 B 的 update 语句会被阻塞,直到事务 A 执行 commit 之后,事务 B 才能继续执行。
    在 InnoDB 事务中,行锁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加上的,但并不是不需要了就立刻释放,而是要等到事务结束时才释放。这个就是两阶段锁协议。
    知道了这个设定,对我们使用事务有什么帮助呢?那就是:如果你的事务中需要锁多个行,要把最可能造成锁冲突、最可能影响并发度的锁尽量往后放。
    [图片]
    死锁和死锁检测
    当并发系统中不同线程出现循环资源依赖,涉及的线程都在等待别的线程释放资源时,就会导致这几个线程都进入无限等待的状态,称为死锁。
    [图片]
    事务 A 和事务 B 在互相等待对方的资源释放,就是进入了死锁状态。当出现死锁以后,有两种策略:
  • 一种策略是,直接进入等待,直到超时。这个超时时间可以通过参数 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来设置。
  • 另一种策略是,发起死锁检测,发现死锁后,主动回滚死锁链条中的某一个事务,让其他事务得以继续执行。将参数 innodb_deadlock_detect 设置为 on,表示开启这个逻辑。
    在 InnoDB 中,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的默认值是 50s,意味着如果采用第一个策略,当出现死锁以后,第一个被锁住的线程要过 50s 才会超时退出,然后其他线程才有可能继续执行。对于在线服务来说,这个等待时间往往是无法接受的。但是超时时间设置太短的话,会出现很多误伤。
    正常情况下我们还是要采用第二种策略,即:主动死锁检测,而且 innodb_deadlock_detect 的默认值本身就是 on。主动死锁检测在发生死锁的时候,是能够快速发现并进行处理的,但是它也是有额外负担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过程:每当一个事务被锁的时候,就要看看它所依赖的线程有没有被别人锁住,如此循环,最后判断是否出现了循环等待,也就是死锁。 那如果是我们上面说到的所有事务都要更新同一行的场景呢? 每个新来的被堵住的线程,都要判断会不会由于自己的加入导致了死锁,这是一个时间复杂度是 O(n) 的操作。假设有 1000 个并发线程要同时更新同一行,那么死锁检测操作就是 100 万这个量级的。
    虽然最终检测的结果是没有死锁,但是这期间要消耗大量的 CPU 资源。因此,你就会看到 CPU 利用率很高,但是每秒却执行不了几个事务。

怎么解决由这种热点行更新导致的性能问题呢?
问题的症结在于,死锁检测要耗费大量的 CPU 资源。

  • 一种头痛医头的方法,就是如果你能确保这个业务一定不会出现死锁,可以临时把死锁检测关掉。但是这种操作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业务设计的时候一般不会把死锁当做一个严重错误,毕竟出现死锁了,就回滚,然后通过业务重试一般就没问题了,这是业务无损的。而关掉死锁检测意味着可能会出现大量的超时,这是业务有损的。
  • 另一个思路是控制并发度。根据上面的分析,你会发现如果并发能够控制住,比如同一行同时最多只有 10 个线程在更新,那么死锁检测的成本很低,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一个直接的想法就是,在客户端做并发控制。但是,你会很快发现这个方法不太可行,因为客户端很多。我见过一个应用,有 600 个客户端,这样即使每个客户端控制到只有 5 个并发线程,汇总到数据库服务端以后,峰值并发数也可能要达到 3000。
  • 可以考虑通过将一行改成逻辑上的多行来减少锁冲突。还是以影院账户为例,可以考虑放在多条记录上,比如 10 个记录,影院的账户总额等于这 10 个记录的值的总和。这样每次要给影院账户加金额的时候,随机选其中一条记录来加。这样每次冲突概率变成原来的 1/10,可以减少锁等待个数,也就减少了死锁检测的 CPU 消耗。
    事务隔离性
    事务的启动时机:
  • begin/start transaction 命令并不是一个事务的起点,在执行到它们之后的第一个操作 InnoDB 表的语句,事务才真正启动。这种启动方式,一致性视图是在执行第一个快照读语句时创建的;
  • 如果你想要马上启动一个事务,可以使用 start transaction with consistent snapshot 这个命令。 这种启动方式,一致性视图是在执行 start transaction with consistent snapshot 时创建的。
    视图
    一个事务要更新一行,如果刚好有另外一个事务拥有这一行的行锁,它又不能这么超然了,会被锁住,进入等待状态。问题是,既然进入了等待状态,那么等到这个事务自己获取到行锁要更新数据的时候,它读到的值又是什么呢?
    mysql> CREATE TABLE t (
    id int(11) NOT NULL,
    k int(11)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id, k) values(1,1),(2,2);
    这时,如果我告诉你事务 B 查到的 k 的值是 3,而事务 A 查到的 k 的值是 1,你是不是感觉有点晕呢?
    C先更新,B仍然可在C的基础上进行更新,然后trx_id变为了B,查询的时候就变成了3
    [图片]

在 MySQL 里,有两个“视图”的概念:

  • 一个是 view。它是一个用查询语句定义的虚拟表,在调用的时候执行查询语句并生成结果。创建视图的语法是 create view … ,而它的查询方法与表一样。
  • 另一个是 InnoDB 在实现 MVCC 时用到的一致性读视图,即 consistent read view,用于支持 RC(Read Committed,读提交)和 RR(Repeatable Read,可重复读)隔离级别的实现。
    “快照”在 MVCC 里是怎么工作的?
    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事务在启动的时候就“拍了个快照”。注意,这个快照是基于整库的。
  • InnoDB 里面每个事务有一个唯一的事务 ID,叫作 transaction id。它是在事务开始的时候向 InnoDB 的事务系统申请的,是按申请顺序严格递增的。
  • 而每行数据也都是有多个版本的。每次事务更新数据的时候,都会生成一个新的数据版本,并且把 transaction id 赋值给这个数据版本的事务 ID,记为 row trx_id。
  • 同时,旧的数据版本要保留,并且在新的数据版本中,能够有信息可以直接拿到它。 也就是说,数据表中的一行记录,其实可能有多个版本 (row),每个版本有自己的 row trx_id。
    图中虚线框里是同一行数据的 4 个版本,当前最新版本是 V4,k 的值是 22,它是被 transaction id 为 25 的事务更新的,因此它的 row trx_id 也是 25。
    [图片]
    图中的三个虚线箭头,就是 undo log;而 V1、V2、V3 并不是物理上真实存在的,而是每次需要的时候根据当前版本和 undo log 计算出来的。比如,需要 V2 的时候,就是通过 V4 依次执行 U3、U2 算出来。

InnoDB 利用了“所有数据都有多个版本”的这个特性,实现了“秒级创建快照”的能力。
按照可重复读的定义,一个事务只需要在启动的时候声明说,“以我启动的时刻为准,如果一个数据版本是在我启动之前生成的,就认;如果是我启动以后才生成的,我就不认,我必须要找到它的上一个版本”。当然,如果“上一个版本”也不可见,那就得继续往前找。如果是这个事务自己更新的数据,它自己还是要认的。
在实现上, InnoDB 为每个事务构造了一个数组,用来保存这个事务启动瞬间,当前正在“活跃”的所有事务 ID。“活跃”指的就是,启动了但还没提交。 数组里面事务 ID 的最小值记为低水位,当前系统里面已经创建过的事务 ID 的最大值加 1 记为高水位。这个视图数组和高水位,就组成了当前事务的一致性视图(read-view)。
而数据版本的可见性规则,就是基于数据的 row trx_id 和这个一致性视图的对比结果得到的。 这个视图数组把所有的 row trx_id 分成了几种不同的情况。
[图片]
一个数据版本,对于一个事务视图来说,除了自己的更新总是可见以外,有三种情况:

  • 版本未提交,不可见;
  • 版本已提交,但是是在视图创建后提交的,不可见;
  • 版本已提交,而且是在视图创建前提交的,可见。
    更新逻辑
    事务B更新后,k的值变为了3。事务 B 的 update 语句,如果按照一致性读,好像结果不对哦?事务 B 的视图数组是先生成的,之后事务 C 才提交,不是应该看不见 (1,2) 吗,怎么能算出 (1,3) 来?
    [图片]
  • 是的,如果事务 B 在更新之前查询一次数据,这个查询返回的 k 的值确实是 1。
  • 但是,当它要去更新数据的时候,就不能再在历史版本上更新了,否则事务 C 的更新就丢失了。因此,事务 B 此时的 set k=k+1 是在(1,2)的基础上进行的操作。
    所以,这里就用到了这样一条规则:更新数据都是先读后写的,而这个读,只能读当前的值,称为“当前读”(current read)。
    除了 update 语句外,select 语句如果加锁,也是当前读。所以,如果把事务 A 的查询语句 select * from t where id=1 修改一下,加上 lock in share mode 或 for update,也都可以读到版本号是 101 的数据,返回的 k 的值是 3。下面这两个 select 语句,就是分别加了读锁(S 锁,共享锁)和写锁(X 锁,排他锁)。
    mysql> select k from t where id=1 lock in share mode;
    mysql> select k from t where id=1 for update;

再往前一步,假设事务 C 不是马上提交的,而是变成了下面的事务 C’,会怎么样呢?
事务 C’没提交,也就是说 (1,2) 这个版本上的写锁还没释放。而事务 B 是当前读,必须要读最新版本,而且必须加锁,因此就被锁住了,必须等到事务 C’释放这个锁,才能继续它的当前读。
[图片]

而读提交的逻辑和可重复读的逻辑类似,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

  • 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只需要在事务开始的时候创建一致性视图,之后事务里的其他查询都共用这个一致性视图;
  • 在读提交隔离级别下,每一个语句执行前都会重新算出一个新的视图。
    [图片]
    事务 A 的查询语句的视图数组是在执行这个语句的时候创建的,时序上 (1,2)、(1,3) 的生成时间都在创建这个视图数组的时刻之前。但是,在这个时刻:
  • (1,3) 还没提交,属于情况 1,不可见;
  • (1,2) 提交了,属于情况 3,可见。
    所以,这时候事务 A 查询语句返回的是 k=2。 显然地,事务 B 查询结果 k=3。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uyixian.cn/news_show_1005960.aspx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dt猫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前端之用html做一个用户登陆界面

用户登陆界面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meta charset"UTF-8"><title>用户注册页面</title></head> <body><form action"https://www.baidu.com" method"post">…

opencv的approxPolyDP函数

cv2.approxPolyDP() 是 OpenCV 库中的一个函数&#xff0c;用于逼近多边形曲线。它可以将一条曲线用更少的点来表示&#xff0c;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其形状。原来是使用Douglas-Peucker算法&#xff0c;表示曲线上的点与逼近后的多边形之间的最大距离d&#xff0c;若d小于epsilon&…

如何恢复丢失未保存的 Word 文档指南

在广阔的数字领域&#xff0c;对丢失未保存的 Word 文档的恐惧对于用户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焦虑了。本指南旨在对用户可能发现自己迫切需要恢复未保存文档的各种场景进行详尽的探索。无论是由于保存失败、意外的系统崩溃还是令人心碎的意外删除&#xff0c;请放心&#xff0c;我…

【Vite+Ts】自动按需引入Element-Plus

安装插件 cnpm i -D unplugin-vue-components unplugin-auto-import unplugin-element-plus修改vite.config.ts // vite.config.ts import AutoImport from "unplugin-auto-import/vite"; import Components from "unplugin-vue-components/vite"; impor…

以太坊ETF获批将至

作者&#xff1a;BitMEX Research 编译&#xff1a;秦晋 摘要&#xff1a;在这篇文章中&#xff0c;我们讨论了以太坊ETF将在美国获得批准的可能性。我们尤其关注质押的经济学&#xff0c;以及缺乏收益率会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非质押以太坊ETF产品的吸引力。我们还研究了实施质…

CBNet(AAAI 2020)论文解析

paper&#xff1a;CBNet: A Novel Composite Backbone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Object Detection official implementation&#xff1a;GitHub - VDIGPKU/CBNet_caffe: Composite Backbone Network (AAAI20) 背景 一般来说&#xff0c;在基于CNN的目标检测模型中&#xff…

JAVA-网络编程基础

JAVA-网络编程 01. 网络通信 概念&#xff1a;两台设备之间通过网络实现数据传输网络通信&#xff1a;将数据通过网络从一台设备传输给另一台设备java.net包下提供了一系列类或接口&#xff0c;供程序员使用&#xff0c;完成网络通信 02. 网络 概念&#xff1a;两台设备或…

【PLIO学习总结】laserMapping中的时间戳与状态更新逻辑

本文仅用于个人学习总结记录。如有错误&#xff0c;请批评指正。 0、PLIO简要思路 从PLIO的论文中&#xff0c;可以知道&#xff0c;完整的PLIO算法采用IMU和LiDAR数据同时作为“输入”&#xff0c;维护状态变量包括加速度和角速度。 同时&#xff0c;PLIO是一种distortion-…

300分钟吃透分布式缓存-21讲:Redis读取请求数据后,如何进行协议解析和处理?

Redis 协议解析及处理 协议解析 上一课时讲到&#xff0c;请求命令进入&#xff0c;触发 IO 读事件后。client 会从连接文件描述符读取请求&#xff0c;并存入 client 的 query buffer 中。client 的读缓冲默认是 16KB&#xff0c;读取命令时&#xff0c;如果发现请求超过 1GB…

keycloak18.0.0==前后端分离项目中使用,前端react后端springboot

配置keycloak 启动keycloak18 新建一个realm,名字叫test1 新建两个client&#xff0c;一个用于前端&#xff0c;一个用于后端 第一个 react http://localhost:8081/auth/realms/test1/react/ 第二个 backend-service 在两个client下分别创建role testRole backend-servic…

王道OnlineJudge 14

题目 二叉树层次建树就是一层一层的建树&#xff0c;从左到右。随着纵向层次的深入&#xff0c;结点的数量变化规律为&#xff1a;1→2→4→8→16→32。 先画图&#xff0c;然后看图可闭眼写代码 右边为辅助队列&#xff0c;有多少个二叉树结点&#xff0c;就有多少个辅助队…

构建高效可靠的消息队列系统:设计与实现

✨✨谢谢大家捧场&#xff0c;祝屏幕前的小伙伴们每天都有好运相伴左右&#xff0c;一定要天天开心哦&#xff01;✨✨ &#x1f388;&#x1f388;作者主页&#xff1a; 喔的嘛呀&#x1f388;&#x1f388; 目录 一、引言 二、设计目标 2.1、高可用性 1. 集群搭建 1.1 …

万字完整版【C语言】指针详解~

一、前言 初始指针&#xff08;0&#xff09;&#xff1a;着重于讲解指针的概念、基本用法、注意事项、以及最后如何规范使用指针深入指针&#xff08;1&#xff09;&#xff1a;讲解指针变量常见的类型&#xff0c;如何去理解这些类型、最后就是如何正确的使用深入指针&#…

详解MySQL的MVCC(ReadView部分解析C++源码)

文章目录 1. 什么是MVCC2. MVCC核心组成&#xff08;三大件&#xff09;2.1 MVCC为什么需要三大件 3. 隐藏字段4. undo log4.1 模拟版本链数据形成过程 5. Read View5.1 m_ids5.2 m_creator_trx_id5.3 m_low_limit_id5.4 m_up_limit_id5.5 可见性分析算法 6. MVCC流程模拟6.1 R…

模仿Gitee实现站外链接跳转时进行确认

概述 如Gitee等网站&#xff0c;在有外部链接的时候如果不是同域则会出现一个确认页面。本文就带你看看这个功能应该如何实现。 效果 实现 1. 实现思路 将打开链接作为参数传递给一个中间页面&#xff0c;在页面加载的时候判断链接的域名和当前网站是否同域&#xff0c;同域…

Unity3d C#实现文件(json、txt、xml等)加密、解密和加载(信息脱敏)功能实现(含源码工程)

前言 在Unity3d工程中经常有需要将一些文件放到本地项目中&#xff0c;诸如json、txt、csv和xml等文件需要放到StreamingAssets和Resources文件夹目录下&#xff0c;在程序发布后这些文件基本是对用户可见的状态&#xff0c;造成信息泄露&#xff0c;甚至有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

oracle linux7.9(centos7.9)安装nvidia GPU显卡驱动

一.业务场景 公司服务器配置了nvidia GPU显卡&#xff0c;安装的是oracle linux7.9操作系统&#xff0c;以下是安装GPU显卡驱动的操作。 二.GPU显卡驱动的前安装步骤 1.安装前的依赖软件的安装 yum -y install epel-release kernel-devel dkms gcc备注&#xff1a;利用unam…

MySQL通过SQL语句进行递归查询

这里主要是针对于MySQL8.0以下版本&#xff0c;因为MySQL8.0版本出来了一个WITH RECURSIVE函数专门用来进行递归查询的 先看下表格数据&#xff0c;就是很普通的树结构数据&#xff0c;通过parentId关联上下级关系 下面我们先根据上级节点id递归获取所有的下级节点数据&#x…

day02vue学习

day02 一、今日学习目标 1.指令补充 指令修饰符v-bind对样式增强的操作v-model应用于其他表单元素 2.computed计算属性 基础语法计算属性vs方法计算属性的完整写法成绩案例 3.watch侦听器 基础写法完整写法 4.综合案例 &#xff08;演示&#xff09; 渲染 / 删除 / 修…

【性能测试】移动测试md知识总结第1篇:移动端测试课程介绍【附代码文档】

移动测试完整教程&#xff08;附代码资料&#xff09;主要内容讲述&#xff1a;移动端测试课程介绍&#xff0c;移动端测试知识概览&#xff0c;移动端测试环境搭建&#xff0c;ADB常用命令学习主要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window安装andorid模拟器,学习目标。主流移动端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