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社交网站界面设计》 第2章“社交的核心”

社交网站要故意设计得不够完善

设计网络社交环境和设计传统媒体、内容广播式的网站,其中一个关键区别就是网络社区不可能在事前就设计得非常完备。或者,更彻底地说,就是社区不应该提前设计完善。我们必须得有机会让社交网站的“社民”自己亲自“完善”设计。

这一原则源自一些熟悉的概念:定制、皮肤、由用户自己添加tag标签以及他们可能会引起的新兴的分众分类(folksonomies)等。

你可以将该过程称为“元设计” 。我们为用户提供的是“渔具” ,而不是现成的“鱼”,并且,我们要教会用户如何钓鱼。我们设计的是系统的规则,但非现成的结果。有人把这称为可繁殖的设计,也就是说,由你设计界面,而由用户自己来完善整个环境。

在这一设计理念下,我们所要创建的是开放的空间,而不是迷宫。如果我们成功地将用户带到了我们的网站,并让他们参与到了社区生活(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讨论),那么,他们随后会在个人选择还有与人协助方面都有所取舍,这些取舍将会决定他们所共有的环境的许多细节。

很显然,是应该有限制。你应该在你所设计好的环境(该环境是最基本的、稳定的、不变的、可靠的)和那些可延展的环境之间找到界线。这条界线到底在整体架构的哪个部分,这与网站的类型有关。可以看一个相当简单的例子:给自己的个人资料页面换肤。

MySpace允许用户有众多的设计组合,例如用户可以以此来创建一种狂欢的气氛以使人想起以前Web中Geocities的家园。Facebook做得更到位,它可以为用户提供任何喜欢的配色方案,特别是高雅的蓝色格调。无论设计决策本身是否正确,但决策所导致的结果会截然不同,它可能会潜在地奠定社交网站的基调。

走寻常路

我们常常会从微格式(microfomat)的支持者那里听到这样一个口号“只走寻常路”,其本质的意思就是,看看哪里有即成的做法,然后将其固化定型即可,而不是创造某种无视历史、传统、人性、几何学、人体工效学和常识的“理想化的路子”。这一原则有时在校园内体现的比较明显:即使在草坪上竖起了“请勿踩踏”的牌子,也无济于事(人们还是我行我素,习惯成自然)。

在设计社交界面时,该做法有两个应用。首先是简单地做你的人种学功课,研究一些你的潜在客户。 他们如何做他们今天的事情?是的,当然你希望用户所做的事情会很比较完美,但在事实上是否会完全不同呢?当你在用户的生活中引入新的做事方式时,你是希望用户在保持原有习惯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呢,还是想一下就彻底改变用户的原有舒适生活?
“走寻常路”的第二个应用会在网站生命周期的后期出现,也就是当你有一定用户基础,并且网站开始有一些你永远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发生时。
通常,其推动力就是为杜绝这些无赖行为,并严格落实规则(这些规则只允许发生你事前计划好的行为)。如果你想杜绝的那些行为真正有破坏性,你这样做才真正有意义。有许多蓬勃发展的社交网站,就是因为设立反对娱乐的法规而倒闭的例子(因为用户做了网站“不提倡”的即兴创作活动,他们不得不离开网站)。

更高明的做法就是:支持用户所从事的行为,让用户告诉你界面中的哪些部分是最好和最常用的。不要自以为是地假设你知道你所构建的社交环境需要如何演变。

严格界定与灵活的分类法

哪些元素是确定无疑的,哪些地方是可以灵活变化的,这些都是接下来的设计要涉及的。Flickr是个典型的高人气社交应用(我一直这么认为),在这其中,我们经常能发现这两方面的设计决策。Flickr界面上的有些元素是非常固定的,例如主要对象的呈现模式、网站的主导航以及默认关系类型的小列表。

对象模型为人们提供:人们收集的媒体对象收藏,人们可以参加群组并提交媒体对象等。网站的主导航在网站的最顶端,包括:首页、你的足迹、管理与建立、自己人、社群、发掘。默认关系类型的小列表允许用户将他人加为联系人(这种关系无需对方同意便可生效),还可进一步选择将其归为朋友、家庭成员或两者兼而有之(见图2-2)。

图2-2:在Flickr上,联系人可以是朋友、家人或两者兼而有之(但仅此而已)

我不是说这些设计和信息架构是一成不变的。自推出以来,Flickr也增加了第二媒体类型(视频),并在不改变基本理念的前提下重构其导航菜单,还从允许用户定义附加关系的自由连接模式改变为现在这样较狭隘的模式(因为真正使用这一功能的用户相对较少,所以它为用户的日常维护所提供的价值非常有限)。

最近,它又变回到比较灵活的分类方法上了,这样可以让用户在适当情况下不断发展,发明出一些概念、标签、分类、群组,这种方式既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又不需要你这个设计师去完全预设每个可以想到的、社交应用可能促进和支持的场景。

除了这些“硬性”的分类元素之外,Flickr也为用户提供一些精心预设的维度允许用户尽情地自由发挥,这样会让用户发明他们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例子有:Flickr著名的允许用户自由添加tag标签的功能,用户可以以此来标记自己上传的东西(图片或视频),并且,用户还可以选择是否允许其他用户为其添加tag标签(见图2-3)。

图2-3:社交应用的设计师没有办法预见用户可能要用的每个标签。例如,标签词库内是否都会有一个名为“thehairofchrisheilmann”的标签呢

在Flickr的设计中固有的另一种自由形式的分类元素,那就是用户可以无限制地用任何他所能想到的名称或主题来创建群组。这个特征将涉及许多我们即将讨论到的模式,包括群组的概念、极其简单的群组形式、讨论、参与和邀请、添加媒体对象到群组“池”的能力。

Flickr的用户还发明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与群组相关联的奖励推荐机制。Flickr会向用户推介与其评论相关的绚丽图片,并且,通常都会附带一个加入相关群组的邀请(或者至少可以让用户很自豪地展示该奖励,并可以为相关群组做做广告)。许多人认为这些奖励俗气且牵强,但它们代表了一种由用户发明且Flickr用户界面也允许(但不直接支持)的创新。

这样(有或没有奖励)群组就可以作为用户浏览的“枢纽”,将用户从好友的图片带到相关群组中,然后再让其浏览其他图片(见图2-4、图2-5和图2-6)。


图2-4:在达芬奇风格的Merlin Mann漫画群组中,“Vetruvian Man”发出的邀请使得一批痴迷这种模仿和恶搞的人加入了这个群组


 图2-5:Vitruvian variations群组展示了一系列相同主题的图片


图2-6:群组中的另一个图片会进一步发出邀请,该邀请开玩笑似的模仿“嗨,我是组管理员某某某……”这样一个社交互动过程